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申城迎“40年同期最冷”

今天将刷新下半年气温新低,下周回暖

制图/潘文健
视觉中国

入冬以来的第二波寒潮,让申城近期5天成为了“40年同期最冷”。寒潮冲刷下,昨天申城又刷新了最低气温:中心城区徐家汇站晨间最低气温仅-3.4℃。

白天尽管阳光灿烂,但徐家汇站全天气温都在冰点以下,最高气温仅-0.5℃。而全市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也都在这个水平,仅浦东站在0℃以上。户外如此凛冽的寒风和过低的气温,刷新了上海人冬季的感受,有网友表示,“冻得头皮发麻,让人直想念周末的暖被窝。”“谁还记得上周四还有23℃!”

昨天17:00,寒潮蓝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取消,但17:05,低温黄色预警信号继续发布。

上海中心气象台预计,受冷气团控制,叠加辐射降温作用,预计22日早晨市区最低气温在-4℃左右,有冰冻,郊区-7℃到-5℃,有严重冰冻,再度刷新下半年气温新低。

今天白天晴到多云,最高气温可以缓慢回升至1℃附近;西北风风力略有减小,在4-5级,体感上略好些,但依然会“冻手冻脚”。

今天也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开始“数九寒天”。面对全年寒潮预警最多的节气之一,最厚的衣服还得继续穿。

双休日上海晴到多云,最低气温仍在冰点以下,白天气温缓慢回升,周日的最高气温在7℃附近。

双休日风力减小,体感上相对暖和一点。但郊野的气温比城区更低,冬至祭扫出行还是要多注意保暖。天气干燥,也要注意用火用电安全。

下周上海以晴好天气为主。周初最低气温仍在0℃以下,白天逐渐回暖,周二起最高气温将超过10℃,终于没那么冷了。

文/晨报记者 徐妍斐

图/视觉中国

[新闻链接]

进出空调房需有过渡,多喝水十分重要

“40年同期没有的冷”来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刚教授指出,这个季节里,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人要特别预防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发生。尤其重要的是,注意避免进出房间前后温差过大,特别是老人应避免从家中27℃的空调房间直接出门到0℃的室外。应当在关闭空调后,在10℃-20℃的房间过渡下再外出,短时间内剧烈的温差变化也是诱发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另外,特别要注意,避免血栓多喝水十分重要。对于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的高危人群,以下几点请牢记:

■注意保暖,要开空调

冬天,老人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明显升高。

寒潮来袭时,要注意保暖,不要不舍得开空调和暖气,否则,外周血管收缩,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容易上升,导致脑血管意外。此外,血液内血小板活性升高,容易形成血栓。

除了根据体感温度适当增减衣物外,老年人可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有氧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氧供。

■多用左手,锻炼右脑

右利手者左侧大脑半球工作负担较重,则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快。长期的高速血流冲击易使动脉弹性减弱,更易发生破裂出血。大脑中动脉又称“出血动脉”,脑出血多因此动脉破裂出血所致。

对于大多数右利手者,多用左上肢及左下肢,尤其多用左手,可减轻大脑左半球的负担,又能锻炼大脑的右半球。

推荐老年人在早晚时分,用左手转动两个健身球,帮助右脑半球的功能正常发挥。类似地,左利手患者需要多锻炼右手,以防范脑出血的发生。

■补充水分,稀释血液

要维持体内有充足的水分,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可避免因血容量不足导致大脑灌注不足而诱发的脑梗死。

平时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晚睡前、晨起时,饮1-2杯温开水。

特别提醒需要外出的老人:在乘坐交通工具(长途汽车、高铁或飞机)时,一定要每隔1-2小时起身运动下,并不断饮水,防止出现下肢血栓形成。不要为了少上卫生间而不动不饮,导致严重后果。

■注重先兆,及时调药

中风及心肌梗死(心梗)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无诱因的剧烈头痛、头晕、晕厥、胸痛、胸闷,有的突感肢体麻木、乏力或一时性失明,语言交流困难,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尤其对于既往有高血压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部分患者入冬后原先的用药(以降压药为例)不能有效控制血压,需要及时在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及种类等。

对于脑卒中及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早发现、早就诊、早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合理锻炼,改善平衡

对老年人来说,跌倒除了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脱臼、骨折等并发症之外,还有颅内血管破裂的危险。老年人多有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显著下降,跌倒后有发生颅内血管破裂的危险。因此,老年人行动时要特别小心,尤其是合并有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的老人。

合理的锻炼(如太极、八段锦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加强身体柔韧性,锻炼平衡能力。

另外,通过补钙、补充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对于预防跌倒也十分有必要。

晨报记者 陈里予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