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荒地到家门口生态花园;从单位内部绿地到和市民开放共享的口袋公园;从外环林带到环城生态公园带;从“看得见走不进”的郊区密林到“可以穿行的绿洲”……近年来,通过城市更新,绿意不断蔓延、扩展,魔都生活的角角落落不仅多了一道道春有花、夏有绿荫、秋冬有落叶的风景,同时也改善了人居环境,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提升了城市品质,进一步打造上海宜居城市。
|从社区荒地到家门口生态花园
城市更新从家门口的社区开始。
长宁区绿八居民区一角,原本是一处仅有简单绿化的近荒地,而今已经成为一座“乐颐生境花园”,一根根色彩绚丽的“站鸟桩”矗立在花草丛中,等待鸟儿来上面歇脚。花草丛中,还有一个小小气象站,可以观察和记录温度、适度。
仔细看地上,有老鼠、母鸡等小动物的脚印制成的科普铭牌。两个大喇叭是用来听自然界声音的“天籁剧场”,比如鸟鸣或者风雨声。这里是居民们感受大自然的沉浸式课堂。
近年来,长宁区相继建成了乐颐生境花园、常馨生境花园等多个生境花园,几乎个个成了网红花园,不仅小区内的居民常常去逛,还吸引了附近小区居民来打卡。
生境花园的重点不是打造一座休闲花园,而是要打造一个生态环境,在设计之初就把动物的需求考虑进来,最终让居民和动物精灵和谐相处。
除了生境花园,以同济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副教授刘悦来为代表,发起并参与营造了社区花园,虽然名字与生境花园不同,但理念相通。居民们全过程参与设计、建设、后期运维,最终建成自家的社区花园。迄今,在浦东新区、虹口区等区,社区花园估计已有上千座,改善了居住环境,市民在小区就能感受城市更新带来的美好生活。
|从单位内部绿地到共享口袋公园
走出小区,街头的城市更新人人共享。
最近,有近百年历史的辞书出版社旧址附属绿地正式与市民游客开放共享。梧桐树、咖啡馆、潮流店、茶屋沿街而设,花园内绿树成荫,树叶的婆娑声让场地富有可阅读性,此次开放不仅延续了沉甸甸的文化底蕴,更是保留了大部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乔木,让人们可以在同一棵大树下乘凉,同时增加了金叶箱根草、玉簪、穗花婆婆纳、“无尽夏”绣球等花境植物,打造了一个静谧、多彩的花园。
在上海,像这样曾经“闭门谢客”的绿色资源正通过打开围墙等方式,让更多市民可进入、游憩、观赏。今年,全市共完成附属绿地开放59处,其中改造成口袋公园13个、开放附属绿地面积41.6万平方米、拆除围墙1980米,全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项目总量达到80余处。
近年来,上海启动实施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充分挖掘社会绿色资源,把一些原本藏在单位内部深闺的绿地打开来,与城市道路融为一体,增加道路沿线绿视率。
同时,致力于打造更多让市民可进入、可游憩、可观赏的绿色生态空间,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等单位建成了一批开放共享绿地。
奉贤区政府也将附属绿地改造提升,24小时面向全社会开放。绿地内保留了长势较好的银杏、广玉兰,新栽蓝雪花、五色梅、欧石竹等色彩鲜亮的地被,结合特色道路铺装,构成一幅名为“琴键上的乐章”的生动画面,步道旁还设置了休憩坐凳,方便市民驻足观赏。
浮动艺廊、涟漪吧台、潮汐剧场、书山勤径、儿童彩绘……长宁图书馆则通过改造打开林下空间,串联周边零散绿地,融入特色微景观,以染井吉野樱为主,在步道两侧栽植鸡爪槭等观赏花木,添置条形坐凳,布置照明灯带,打造了一个以林荫花园为主题的开放式绿化景观。
|从外环林带到环城生态公园带
由街头向城市外围扩展,绿化的更新改造还为上海带来了一座座环城生态公园。
近期,闵行春申公园、锦梅公园等第二批10座环城生态公园带上的公园基本建成,有的已经开放,有的即将开放,而去年元旦建成的首批环城生态公园已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热门新公园。这些公园均在原来的外环林带基础上更新改造而成。
浦东沔青公园于去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不久就面临节假日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公园平时的游客只有500-700人次,节假日最高峰达到了8000人次,而公园建设之初的车位仅50多个。”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尽力满足游客停车需求,目前停车场扩容到74个车位,树阵广场挤出了45个车位。
除了改善节假日停车问题,公园的餐饮及如厕服务也在开园后进行了完善。“没有想到这个公园节假日人会这么多,原来没有餐饮提供,现在我们增加了简餐、小卖部、自动售卖机,计划10月1日起试运行。此外,还增加了移动厕所,基本可以保证300米内能找到厕所。”浦东新区林业站副站长沈青云介绍。
首批建成开放的宝山丰翔智秀公园、普陀春光公园等都同样受到欢迎,停车、餐饮,甚至如厕都“供不应求”。
市绿化市容局介绍,上海正构建“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其中的“一带”即是环城生态公园带,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密切衔接,构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
楔形绿地是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将推进10片楔形绿地建设。其中,森兰、碧云、三林、桃浦4片楔形绿地建成开放,新增超过300公顷的绿地。北蔡、吴淞、大场、吴淞江、吴中路5片楔形绿地将推进前期研究,预计新增超过400公顷的绿地。最后一片三岔港楔形绿地,将适时启动规划建设研究。
|从“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到“可以穿行的绿洲”
在外环之外,郊区的生态林地也正逐步更新为市民可以进入的开放休闲林地。
金山张堰镇百家村开放休闲林地正是其中一处。林地里,水杉、银杏、香樟、桂花等各种树种十分丰富,树龄最大的已有18年。盛夏树木葱茏,春天樱花、二月兰盛开,到了秋冬,银杏金黄,枫树火红,营造出斑斓世界。
林地里,还有2片很大的水域,一片名为玉兰湖,另一片因形状像蝴蝶,名为蝴蝶湾。
“居民们吃过晚饭后,经常来林地里散步,小孩子玩玩勇敢者道路。”张堰镇城建中心工作人员王运鑫介绍。
位于崇明庙镇的种种片林开放休闲林地也很受欢迎。这片开放休闲林地总面积达5500亩,约相当于2.6个世纪公园。5点晚饭后,村民们结伴在林中散步。“我们现在像住进了公园里,每天晚饭后大家都一起散散步。”村民们说。
位于青西郊野公园周边的开放休闲林地则主打以水乡森林和野趣生境为特色的森林空间,与青西郊野公园一起,构成一个特色生态空间。
就在两三年之前,这些开放休闲林地还都是“看得见却走不进”的密林。市林业局林业处处长徐志平介绍,为了让市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近年来,通过提升改造,增加道路、厕所、座椅、长廊、垃圾桶等基础设施设备,一部分过去“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变成了“可穿行的绿洲”,逐步实现了从生态功能向休闲功能的转变。
计划到2025年,上海将建成50座左右开放休闲林地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200座左右乡村小微公园。
晨报记者 郁文艳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