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晨报·久事体育/联合呈现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F1 中国二十年的四个上海侧影


子不语

上海机会

2004年9月26日,F1的赛季第16站比赛在上赛场发车。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终于第一次来到中国。

众所周知,汽车运动是汽车工业、汽车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中国彼时还并不具备孕育汽车运动自然生长的土壤。因此,当时许多人对F1进入中国并不看好。

但上海很快用巨大的热情回击了这样的质疑。2004年首届F1中国大奖赛,门票一票难求——据统计,3天观赛人数高达26万,之后两年人数也居高不下。

舒马赫因为临时引擎,被罚至维修区发车。但他的队友巴里切罗最终以1小时29分12秒420的成绩,在十多万上海观众热情的欢呼中冲线,成为了F1中国大奖赛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

2005年,舒马赫在暖胎圈遭遇追尾,最终无奈退赛。雷诺车队的阿隆索最终成功夺冠,并帮助雷诺车队获得车队总冠军。

2006年,舒马赫终于上演“红河弯”超车名场面,并夺得了他的第一座F1中国大奖赛冠军。这也是车王在退役前的最后一座大奖赛冠军奖杯。

2007年,法拉利车队的莱科宁夺冠;2008年,迈凯伦车队的汉密尔顿夺冠;2009年,红牛车队的维特尔夺冠;2010年,迈凯伦车队的简森·巴顿夺冠。

7年时间,F1中国大奖赛诞生了7位不同的冠军车手。这可能正暗合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这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这是一座充满奇迹的城市。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机会,在这里完成不可能的超越。

上海超越

2011年,汉密尔顿终于拿到了第二座F1中国大奖赛冠军奖杯,那一年,一家媒体如是报道了汉密尔顿二度夺冠的场面,我摘抄了下来,并保存至今:

“4月18日,在巨大的马达轰鸣声与车迷的尖叫声中,车手汉密尔顿的赛车呼啸着冲过终点。F1上海赛的新科冠军来之不易,在上跑道之前赛车出现发动机燃油泄漏,一度使人以为汉密尔顿会失去发车杆位,但最后一分钟,汉密尔顿还是拖着未完全装好的赛车进入赛道。

其后的过程一波三折,发车抢位,一路领先,被超越,追赶,反超越,最后时刻的冲刺,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

在上海嘉定的赛车场外,你会看到这个城市正在发生的变化,如同汉密尔顿的上海站赛程一样,充满了曲折。21年前的同一天,上海浦东新区宣告成立。在中国沿海,那些被宣布获得特殊政策的城市已经沿着市场经济的大道向前冲刺了十多年。上海在那时犹如出现燃油泄漏的赛车一样,才刚刚冲上跑道。但接下来的比赛中,上海一路狂飙,后来居上,在21圈过后,将国内参赛者甩到了身后。

现在,欢迎来到世界城市顶级赛事,与上海争雄的城市是纽约、伦敦、巴黎、新加坡、香港这样的重量级选手,决心要回到世界之巅的上海,开始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上海魅力

同样在2011年,上海和F1管理公司签下了第二轮七年的合约。

实际上,这一次合同谈判起初并不顺利。

当时谈判焦点就是如何让F1在上海可持续发展——上海的谈判诉求,一是降低申办费用,二是想与F1一起分享商业资源。

F1的创始人老伯尼一开始完全不接受这样的条件,双方先后谈了四五次,有的在英国,有的在上海,谈判过程中老伯尼甚至直接摔门离去。

直到上海方面提出一个终极问题:你需要F1继续留在上海吗?如果需要,双方必须做些调整。

这个问题切中了老伯尼的“软肋”,虽然只承办了几年,但上海在F1的国际版图里,已经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008年,上海方面想在F1赛场上的看台,覆盖一幅8000平方米海报,趁着直播F1赛事的机会,向世界宣传上海世博会。老伯尼终于松了口风,说要亲自来上赛场看看。

到了上赛场,老伯尼坐车沿赛道绕了一圈,他看着看台上世博会的超大幅宣传海报,这代表着两年之后,上海的再次蝶变。

最终,老伯尼只提了一个要求:“海报可以再做好看一点。”

在此之前,F1从未出让过曝光权,哪怕是公益性质的。

从2011年开始的第二轮合同,F1申办费用降低了40%。

上海征服了老伯尼,正如在此之前,以及在此之后,征服的无数人,比如华特·迪士尼公司,比如马斯克。

这是上海从未丢失过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伯尼提出“海报好看一点”的要求后,久事赛事要求供应商连夜赶工,一夜之间制作、铺设了8000平方米的一次性草毯。

与舒马赫、汉密尔顿在赛场的驰骋相比,这又是另外一种“上海速度”。

上海速度

上海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是在哪个赛道,都能跑出令人惊叹的速度。F1在上海的二十年时间,我们看到金融赛道,上交所的规模已经追上了国外几百年的发展;在城市建设赛道,轨道交通的里程早已全球领先;在科技创新赛道,上海科创中心指数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此外,还有航运、贸易、商业、城市更新等等,数不胜数。

如此密集的发展节奏,并不影响上海国际赛事之都的建设速度。

自2004年F1落户上海之后,2007年开杆的斯诺克上海大师赛,2009年ATP网球大师赛永久落沪,2014年环球马术冠军赛也来到上海……

全球顶级赛事的魅力已经显露无疑,比如大家熟悉的中国车手周冠宇,就是F1中国大奖赛培育出的第一代车迷。

当F1落户上海之后,许多人都习惯用F1的速度比喻上海的发展速度,但细究一下,两者其实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F1赛车的引擎数量,实际上在不断减少,从V10,2006年的V8,再到2014年的V6。但上海的发展引擎,却在逐年增加。

2019年4月14日,F1第1000站在上海落幕,汉密尔顿代表梅赛德斯车队在上海第六次夺得中国大奖赛的冠军。

2024年4月19日,F1中国大奖赛回归。F1和国际赛事之都,重新成为上海发展的引擎之一,继续成为上海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的一部分。

现在唯一的疑问,是谁会在这个4月,捧起F1中国大奖赛的冠军奖杯,成为上海速度的新代言人?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