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119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黄浦区“防消联勤”筑牢全民防火墙

擎旗奋进,“模范消防中队”25年坚守初心竭诚为民

黄浦消防“防消联勤”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专项整治
黄浦消防

25年前,上海市黄浦区车站消防救援站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模范消防中队”荣誉称号。25年来,一代代“车站人”始终坚守竭诚为民的初心,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救援奇迹。

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转变,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车站消防救援站又一次当起了“擎旗奔跑、奋力革新”的排头兵,提出了“防消联勤”新模式,积极推动消防工作有效融入基层自治、网格治理、联防联控等社会治理机制,通过科技赋能智慧消防,筑牢全民防火墙。

|“防消联勤”化隐患于萌芽

面对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这一隐患顽疾,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车站消防救援站站长刘国柱主动向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提出“防消联勤”新模式设想并获得大力支持,积极推动消防工作有效融入基层自治、网格治理、联防联控等社会治理机制。支队以车站为试点,创新建立驻队作业、防消一体化调研、双向抄告等工作机制,并以自主研发的防消联勤工作小程序为载体,形成了隐患“发现—抄告—解决”的工作闭环。

瞿溪新村是一个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小区,1710户居民有630多辆电动自行车,相当于三户人家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最多的一户租客登记了6辆。

借助防消联勤机制,在半淞园路街道支持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螺蛳壳里做道场”,先后建起了12个充电棚,可提供近300个充电位。这些充电棚不仅有防雨篷,还配有充电插口、消防喷淋以及报警器。2023年,考虑到一些电动自行车只能取下电瓶充电,瞿溪新村又增设了两组电瓶充电柜。

2024年2月初,针对租客电动自行车较多的现状,半淞园路街道和居委会在征得房东与租客同意后,通过科技赋能智慧消防,试点在小区10户“合租住户”的电表箱中,安装了一套“智能用电安全监测系统”,用于识别电动自行车或电瓶违规入户充电。安装第一个月,精准识别处置了80多起电动自行车或电瓶违规入户充电行为。因发现及时、处置到位,如今电动自行车或电瓶违规入户充电的行为已越来越少。

车站消防救援站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陈祥康说,借助深入辖区开展“六熟悉”契机,车站还联合街道、居委,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定期送教上门,“实战化”组织初起火灾扑救、自救逃生等消防演练,切实提升辖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

|多措并举提高消防安全能级

今年以来,为全力推进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及“拆窗破网”打通生命通道工作向纵深开展,黄浦区各街道多措并举“防风险、查隐患、抓整治”,持续提高辖区消防安全能级。

南京东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淮海中路街道、豫园街道、老西门街道联合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灭火力量、属地平安办、派出所以及街道微型消防站组成检查组,重点检查居民社区及商市场消防车道是否被占用,安全出口是否畅通,电动自行车是否进楼入室停放或充电等隐患。

外滩街道、淮海中路街道、半淞园路街道专门邀请消防培训机构资深讲师开展多场培训,提升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打浦桥街道、老西门街道及五里桥街道通过组织逃生疏散演练、开展社区消防安全讲座等方式,提升市民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

针对部分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不足等问题,外滩街道、小东门街道积极挖掘资源,设置了路面、沿街面停车充电桩。南京东路街道扎实推进“智慧消防”建设,为236家重点场所安装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设备488套,实时采集温度变化,监测火灾发生状况。

文/晨报记者 倪冬 通讯员 卫伊露

图/黄浦消防供图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