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无碍更友爱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友爱”城市 我们还能解决哪些“障碍”

一名出行障碍者能触达多远的地方,往往是由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决定的。
盲文标示牌

一名出行障碍者能触达多远的地方,往往是由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决定的。

为了让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共享高品质生活,上海一直在探索“无碍之城”的建设。2023年3月1日,《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

作为《条例》的最初起草者之一,上海市人大代表潘书鸿对于“无障碍”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最初,他将关注点放在残疾人出行难的问题上。2022年上海“两会”,他提出《关于加快制定上海市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管理条例》的议案,引起广泛讨论。

“很快我们意识到,无障碍的建设,不仅仅事关残疾人,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应当是‘让有障碍的人无障碍’。”议案更名为《关于加快制定<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的议案》后,潘书鸿所在的静安代表团以全团名义将议案推向大会。

一年后,《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成为现实,内容不仅包括了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更强调了软环境的打造和理念的倡导。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条例》实施一年多以来,上海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上有什么变化?建设“无碍更友爱”的城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家门口修坡道铺出一条出行路

去年,宝山区淞南镇华浜新村129号楼的门口,建起了一个宽敞、平缓、带扶手的坡道。70岁的赵阿婆终于能够借助扶手走出家门,和邻居们重新面对面交流。

在华浜新村居委会助残员魏威的文档里,有全小区近200位残疾人的信息。根据区残联排摸的情况,有残疾人士居住的楼栋若正好有条件建无障碍坡道,助残员会主动询问需求。

尽管就住在一楼,但因腿脚不便,几次从楼栋口的台阶上摔倒后,赵阿婆几乎再也没有自己出过门。去年年初,赵阿婆向助残员提出,希望在楼栋门口修建坡道。

根据增设无障碍坡道相关流程,即便改造的硬件条件达标,可以进入名单,修坡道也需要全楼居民的同意。这往往也是提出需求的残疾人士较为担心的一点。

出乎赵阿婆意料的是,全楼18户居民,对于修坡道一事全力支持,“我一说,所有人马上就签了字,大家都说,无障碍设施很重要,每个人都有需要的时候。”

几个月后,在区残联、镇政府、居委、物业、爱心企业等多方支持下,一个符合无障碍标准的坡道正式落成,不仅赵阿姨能走出门栋,楼内轮椅人士的出行也更方便了。

在淞南镇残联康复督导员徐佳庆看来,随着《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实施,社区居民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认识加强了,“在征集意见的环节,本来还有些犹豫的居民,一听无障碍已有法律支持,基本也都会同意。”

而且,有社区居民会主动询问,为何自家楼栋没能装坡道,甚至提出哪怕坡度陡一些也可以。

“这时,我们就会耐心解释,《条例》明确规定,无障碍设施需要符合相关规范。毕竟我们的本意是让出行尽可能方便,若没有安装条件,强行安装太陡、太窄的坡道,如果摔跤或是磕碰,得不偿失。”

徐佳庆介绍,如今,美丽家园、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工程也会将无障碍设施考虑在内。但,如果要单独在小区里增加无障碍设施,常常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比如一些楼栋门口与道路距离比较短,就需借用绿化以满足坡道改造标准的需要,但这又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同意。”徐佳庆希望,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中,有更多部门能参与进来,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多便利。

|天桥加装电梯开启登桥“简单模式”

因为要参加聚会,七十多岁的爷叔老马难得来到铁路上海站附近。对道路不熟的老马,为了找63路公交车站台,连续多次上下恒丰路天桥,“还好有垂直电梯,不然靠爬楼梯肯定跑不动了。”

随着上海持续推进“人行天桥加装电梯”这一民生实事项目,越来越多的天桥加装电梯,让许多被天桥楼梯拦住脚步的人士,有机会轻松登至天桥之上。

5月16日下午,记者在位于天目西路恒丰路口的恒丰路天桥看到,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3座电梯已开始试运行,只剩东北角的电梯还未开通。

三台电梯张贴的提示显示,运行时间均为6:00-22:00。候梯厅前有带扶手的无障碍坡道,轿厢内有扶手、报层音响和低位按钮,按钮上有盲文。

记者还注意到,轿厢内的低位按钮面板上还有一个特殊的“延迟”按钮,按动“延迟”按钮后可延长开门时间,让行走缓慢的老人和轮椅人士进出更加从容。

恒丰路天桥靠近铁路上海站,人流量大,行人上下一次恒丰路天桥,要走近百级台阶。早在2021年,上海开工加梯的16座天桥中就包括恒丰路天桥,此前因工程迟迟没有竣工,何时能用上电梯也成了周边市民挂心的问题。

据静安区相关部门介绍,根据市重大工程北横通道建设方案,原恒丰路天桥需进行部分桥面拆除改造以满足北横高架断面在恒丰路口顺利通过。

按照原定施工方案,恒丰路天桥加装的是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3台电梯,并于2023年先后开始踏勘、搬迁管线并施工,东北角则因土地权属、地下管线等条件限制,未计划加装电梯。

后来,考虑到市民出行的实际需要,静安区建管委、城投公路集团和街道、管线等部门多次协调,最终制定了特事特办的加装方案,并于2024年年初开始施工。

如何加快电梯开通运行,早日惠及市民出行?记者从静安区了解到,各方经过商议,打破了原有单项工程应整体竣工验收、移交、运行的模式,调整为市区协作、同步推进、分批投运。基于此,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3台电梯已于2024年5月1日开始试运行。

不久前,恒丰路天桥东北角电梯也已取得特种设备检验合格证和使用登记证,在对防渗水等相关涉及电梯安全运行问题完成整改后,该电梯预计5月下旬可以试运行。

在潘书鸿看来,不可否认,早些年所建立的公共设施,因为时代、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常常缺乏无障碍设计,这些“旧账”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放弃,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逐步推动解决。关键还是要有无障碍的理念。”

|硬设施软服务缺一不可

平缓而畅行的无障碍通道、配合不同轮椅高度设置的饮水设备、可以一键求助的户外服务系统、就近可达的阳光综合服务中心……漫步杨浦滨江怀德路-明华糖厂段,无障碍设施、信息和服务与滨江环境融为一体,有需要的人士能够毫无压力地“滨江漫游”。

滨水公共空间如何打造得“无碍更友爱”?早在2021年,杨浦区就积极先行先试,开展“‘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2022年9月27日,《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正式发布,对杨浦滨江整体范围滨江空间的无障碍设施设备的建设、无障碍标识、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杨浦滨江(怀德路-明华糖厂段)是杨浦滨江无障碍建设的示范段。在这个区域里,随处可见无障碍设施。

各场馆、中心、服务驿站均有无障碍坡道与通道相连,通道旁的长椅加装了起身时可借力的扶手,咖啡馆里也设计了方便轮椅进入的咖啡桌。

除了无障碍设施,记者还看到各类针对老人和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盲文标示牌和语音导览,方便视障和听障人群了解到公共建筑、便民设施等相关信息。

公共空间里还设置了数台户外服务大屏,动动手指即可查询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厕所、休息处、地标建筑等关键信息,这些功能也可在手机小程序里进行操作。

甚至,有需求的人士还能使用大屏上的一键求助按钮,和阳光综合服务中心实时视频,与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语音或手语沟通。

杨浦滨江阳光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君毅告诉记者,为了做到“服务无障碍”,杨浦滨江在“绿之丘”北侧建成了“杨浦滨江阳光综合服务中心”,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残疾车停放、轮椅拐杖租借、手语翻译等服务,社区里的残疾人士也常常预约阳光综合服务中心的空间开展活动,进行交流。

“残疾朋友、老年朋友需要什么样的无障碍环境,他们自己是最有体会的。在《导则》出台前,杨浦区残联就通过滨江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平台,收集了80多条群众建议。”

在杨浦滨江阳光综合服务中心门口,杨浦滨江阳光综合服务中心讲解员吴梦婕指着几个无障碍停车位介绍,“我们滨江本来就有无障碍停车位,后来有轮椅人士建议,可以在阳光服务中心门口增设几个残疾车停车位,更方便轮椅出行,这一建议也被采纳了。”

“杨浦滨江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是在不断优化和提高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后,我们也一直在条例的基础上,对于服务做细化。”周君毅表示。

今年3月,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市“一江一河”办共同编制的《上海市“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技术导引》正式发布,首次提出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满足全人群、全行程、全场景、全时段“四全”无障碍需求。这为“一江一河”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增添了新的注脚。

|建设无障碍之城还能做什么?

“‘无障碍’的面很广,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潘书鸿表示,《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是一部有城市温度的地方性法律,“让有障碍的人群生活方便,给他们的衣食住行创造有利的条件,是这部法律的精髓和价值。”

潘书鸿认为,应当要加大社会宣传的力度,让更多市民了解《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对于一些硬件的建设,尤其是缺乏无障碍设施的老小区,公共设施是否需要改造、改建,应当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同时,潘书鸿认为,《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后,有许多新的东西要尽快落地,“比方说在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让无障碍的数据能够加快推进落地?如何让盲人能“看上”电影,让聋哑人能够“听上”电影,如何进一步做一些导向性措施,这都是体现我们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老,都有需要无障碍服务的一天。”

晨报记者 姚沁艺 摄影报道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