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故事套路了:一个功成名就的女明星,总会与家庭子女关系不太和睦,换言之,当初是她毅然决然选择了不疯魔不成活,世俗家庭关系必然退居其次,与下一代之间可说是爱恨交织,伯格曼的电影《秋日奏鸣曲》、是枝裕和的电影《真相》,讲的都是这类故事。待到女明星过气,回头已是百年身,终于兴起忏悔之意,国产电影《追月》的剧情也是以此开头,何赛飞饰演的越剧名伶戚老师,身染重疾后返乡,与她抛弃过的子女们逐一过招。
迟暮美人,游走于伪装与崩溃的边缘,最是考验演技,有那么一些时刻,老年英格丽·褒曼与凯瑟琳·德纳芙、甚至是《欲望号街车》里的费雯丽,不时在戚老师身上隐隐显现。不过这个角色更是东方式的,一方面,在何赛飞的演艺生涯中,古典疯批美人的形象可说是贯穿始终,这次不过是集大成展示;另一方面,她本身就是越剧表演艺术家,这一电影角色如同量身定制,后来拿下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可谓实至名归。
剧作的东方意蕴更是来自片中讲述嫦娥奔月的那出越剧《追月》,戚老师的成名作,立意取自李商隐的诗歌《嫦娥》,这是戏眼所在。嫦娥弃世而去,荣登仙班,谁知高处不胜寒,就如同戚老师为了追逐梦想,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斩断与尘世的诸多羁绊,用她子女的话来说,“唱戏这个职业经常会毁掉正常的人生”。戚老师成名成角了,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却是摧毁性打击,丈夫遁入空门,子女们发疯的发疯,入狱的入狱,各自野蛮生长,这位母亲也如同身居广寒宫的仙女一样,面对的是永无止境的、咬噬心灵的空虚寂寞冷,正应了李商隐所写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之将死,戚老师终于有了回人间看一看的勇气,但死亡并没有为她带来多少道德豁免权,该她道歉的、补救的、忏悔的,样样得来一遍,如同一份遗愿清单上的常规项目,浓缩在她倒数的人生时间里密集完成。
对于这一悲剧人物,主创心怀慈悲,从原著小说到改编剧本,既写她的无情,但这无情也是献祭于艺术的必经之路,无法回头,也写她的有悔,怀着一颗赎罪之心重返人生起点,这还不够,最后更让她在舞台上华丽谢幕,几乎可说是一个影后级艺人的完美收梢。不过剧情至此稍嫌狗血,如同《如懿传》里巧立名目的各种设局一样,为了抢走新剧首演的机会,作为艺术指导的戚老师竟然怂恿B角给A角下安眠药,然后自己踢掉B角,活脱脱上演一场李代桃僵局;A角竟然谅解了她,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也只差夸奖戚老师“主儿聪慧”。
你可以说是戏比天大,在戚老师眼里自始至终只有演戏,至死不改;也可以说是她嗅出了新剧本出自失踪的丈夫之手,只有她来演,才能与丈夫完成隔空对话,但手段到底太有宫斗意味,多少损伤剧作格调。本来返乡是为赎罪,谁知继续伤及无辜,罪加一等,临终前还把儿子的终身大事托付给A角,倒像是一种补偿,人物形象至此未必得以升华,或许戏子无情才是她的真正底色。再回看那出《追月》,已经足以为其艺术人生盖棺定论。
媒体人 长凤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