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天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海拔最高的“名利场”为何也会出现“大堵车”



在素有“魔鬼地带”之称的珠峰希拉里台阶上,海拔8790米的高空氧气稀薄,一条不足半米的小路上挤满了登山者与向导,四周没有任何防护,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呼吸声与风声在高空中交杂。

人群前后紧紧贴在一起,在拥挤的小路上前进,不远处就是登山者梦寐以求的珠峰峰顶。戴着护目镜和氧气面罩,且穿着羽绒登山服的他们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双脚,只能撑着登山杖犹如企鹅走路般向前攀爬。

这就是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珠峰大拥堵”照片中的场景。看到照片后,有人笑言,珠峰是否也成为了“热门景点”?但更多人产生好奇,这座“海拔最高的名利场”为何会产生“大堵车”?《新闻晨报》记者采访到几位成功登顶珠峰的普通人,他们不仅回忆起了“堵车现场”的惊魂时刻,也谈论起他们眼中造成珠峰拥堵的原因。

“前面5个人直接掉了下去”

6点30分,来自北京的90后攀登爱好者Chris所在的冲顶大部队在希拉里台阶与下山的人群相遇。这是南侧登顶的最后一个挑战,也是南坡登顶珠峰的必经之路,跨过去就是峰顶。

一块几近垂直的岩石山壁,一条宽度不到0.5米雪路开始不断汇聚人群,熟悉的“堵车”现象再次出现。Chris察觉前方的路虽然狭窄但依旧平整,聚集的人群还不是很多。

6点40分,上山的人源源不断,下山的人难以动身,“堵车”越来越严重,就像是春节高速路上挪不到半米的车,所有登山者都被堵在原地,没有办法往前挪动一步,前面是看不见尽头的人,后面也是一望无边的人群,甚至还有大部队在向拥挤处进发,好像人多的地方看上去更暖和。

平整的小路已经被密密麻麻的人群覆盖,一眼望过去是一条弯弯区区的“人行路”。在原地等待半小时之后,Chris开始慢吞吞地挪动。四周是白茫茫的壮丽雪山之景,前方是登山者梦寐以求的珠峰峰顶,他不禁雀跃起来。

“别动!”作为向导的夏尔巴人(编者注:常年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两侧的山地民族,依靠珠峰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的指令声响起的时候,Chris还在欣赏自己拍的照片。他猛然发现自己脚下的雪已经下陷了10到20厘米,自己正前方有一大块雪直接崩落悬崖,坠入看不见底的深渊,周围的人开始尖叫、张望,队伍开始骚动,但又被人群拥挤,动不了太多。

“我当时还以为大家害怕是因为雪崩,完全没想到我右手边已经出现较大面积的塌陷。”Chris描述当时的惊险场景,“下山之后回想起来还是很后怕的,后来才知道前面五名登山者掉了下去,其中两名已经不幸遇难。”

下山的队伍动不了,上山的队伍还要继续往上爬,但前方已经没有了路,只剩下一堆雪,谁也不知道踩下去是悬崖还是坦途。前面的人小心翼翼地踩出一条15厘米宽的小路,双脚只能放在一条线上,谨慎地向前挪动。

Chris跟着人群慢慢走过危险区,塌陷底下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他回头望过去,人群还堵在那里,甚至向着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有人紧紧抓着安全绳,吊在半空中,正在努力爬上台阶。

珠峰为何会突然出现“大堵车”?

“其实珠峰拥堵的现象不止是今年,基本上从2018年就开始了,不仅是我们国家在关注,全世界都觉得这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曾在2019年成功登顶过珠峰的著名环球探险家大龙告诉《新闻晨报》。

在他看来,造成拥堵的原因之一,就是攀登者人数在增加。一方面,因为前几年疫情积压的人数,另一方面,就是喜欢户外运动的人也在逐年增加。

当然,攀登者的体能也占据了部分因素。大龙当时就在体力不支倒地的印度女子身后,在等待四十分钟之后,大龙喊着“go,go,go”示意女子向前走,女子直接回了一句“How to go”,显然体能已经到了极限。“很多人会因为轻信不实之语而盲目登山,最后体力不支倒在山上。”

Chris则向记者表示,登山道路狭窄其实也是原因之一,“攀登珠峰的很多道路只允许一个人通过,如果前面的登山者体力不支需要停下来休息的话,后面的人只能等待,那就导致队伍变得越来越长,甚至出现拥堵。”

“网上流传很广的那张拍摄自希拉里台阶的拥堵照片,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即使人数不多也会呈现出拥堵的现象。大多数自媒体都在渲染珠峰拥堵是因为人多,除了人数在增长,其实天气也是重要因素。”来自北京的高承是一位普通的公司职员,5月底刚成功登顶珠峰回国。在他看来,如果“堵车”的因素以10分作为标准,天气因素至少占了9成。

高承向记者详细解释道,往年可能会有3到4个珠峰登顶的窗口期,每个窗口期大约3到4天,这样大家完全不会存在“堵车”的现象,但今年因为气候反常,就算是几十名登山者也只能挤在同一天攀登,于是就在希拉里台阶那里产生了拥堵的现象。

“作为亲历者我太有感受了,其实5月14日我们就尝试过登顶,但当时因为风太大了,有两名蒙古人不幸遇难,永远地留在了山上,后来几天我们又遇到了暴风雪,导致很多人扎堆,所以势必会造成大堵车。”高承说。

高承介绍道,攀登珠峰所需要的气候信息,都是需要高价购买的。当时他们购买的是来自瑞士的卫星所提供的最顶级的气象信息,同时还有多个登山公司参与集体研判。但让他们意外的是,气象信息显示的当天珠峰山顶的风速是30到40公里每小时,然而实际却达到了80公里每小时,超过50公里每小时就不建议登山了,“我觉得现在大家就是过度依赖高科技了,但在珠峰上这些技术还是不好使。”

攀登珠峰的门槛变低了吗?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调侃,攀登珠峰早已成为“成功人士”的标配,这也是“海拔最高的名利场”名称的由来。

大龙表示,现在不少自媒体都在渲染珠峰有钱就能上,这种导向是很不好的,会让很多准备不足的人盲目去攀登珠峰,“想要登顶珠峰还是有门槛的,建议就是先从5000米的雪山开始攀登。”

大龙坦言,现在攀登珠峰的门槛确实相对以前降低,因为装备和技术水平都在逐年提高。目前登顶珠峰有北坡和南坡两条路可选择。以北坡为例,想要报名登顶珠峰,前提是爬过8000米以上的雪山,这一硬性条件已经筛掉了大多数人;南坡要求则相对较低,6500米以上即可。

而对于很多人比较好奇的攀登珠峰所需要的费用,高承介绍,他是从南坡登顶的,全程花费大约35万人民币左右。北坡目前对外价格为48万人民币左右。这些费用大约由夏尔巴人做向导、氧气瓶、营地吃住等组成,但登山装备往往需要自己准备,大约需要3-5万人民币。

“大家之所以会觉得现在登顶珠峰看起来比较简单,我觉得是一种幸存者偏差。”Chris则认为,攀登珠峰的门槛并没有降低,很多人没有成功登顶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运气原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因为天气不好,即使登上珠峰你都没有办法拍照,因为手机超过15秒就会自动关机。但我登顶时候因为赶上了好天气,又是拍照又是录像都没有问题。”

“我在没有登上珠峰之前,也曾认为珠峰有钱就能上,但是真正爬上去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高承表示,现在救援水平最高已经可以达到6000米,登山装备也变得更好,其实攀登珠峰的体能消耗并没有想象中大,但适应高反的能力很重要,“我从来不觉得攀登珠峰的门槛变低,攀登任何一座山,都要对大自然怀揣着敬畏之心。”

珠峰“堵车”的难题有解吗?

随着自媒体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珠峰上更真实的一幕。但作为世界最高峰,它依然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无数的后者想要登顶。那么,类似“珠峰堵车”这样的局面是否可以得到改善?面对这个问题,几位亲历者也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对于占据重要因素的天气原因,高承坦言,这不是人类简单地靠碳中和就能解决的,“大家都觉得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珠峰上面的温度也会越来越高,但例如2006年的时候,珠峰上面的温度比现在还高,所以我觉得气候是不可控的。”

虽然面对“珠峰拥堵”,人类能做的并不多,但高承表示,面对登山者数量的逐年增加,珠峰上面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至少垃圾处理问题可以不断地被优化,“这次攀登珠峰我就发现夏尔巴人会在每个人的氧气瓶上填写编号,即使空的氧气瓶也必须要携带下山,这样可以保证山上不会遗漏新的空氧气瓶,我这次甚至看到了十几年前的氧气瓶。”

在Chris看来,针对道路狭窄造成拥堵的局面,目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或许都无法得到解决,“如果要重新修路,那么修路的费用还是要平均分摊到每一位登山者身上,这样攀登珠峰的成本也会直线上升,无论是为了名与利,还是个人兴趣,想去攀登珠峰的人会大幅变少。”Chris表示,登山者目前能做的就是在修路队的人把登山的路修好的前提下,注意自己的安全,因为面对自然灾害人类是很渺小的。

大龙则表示,对于目前拥堵比较突出的南坡,短期内登山者人数不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尼泊尔是一个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国家,攀登珠峰产业链可以带来巨额的利益,所以政府层面并不会减少攀登人数。

但尼泊尔最高法院近日已要求政府限制颁发攀登喜马拉雅山的许可证数量,裁决写道:珠峰的承载能力“必须得到尊重”。

文/晨报首席记者 牛强 实习生 邵张然

图/受访者供图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