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爱乐不需要理由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典音乐迷的进阶之路:

从小白到资深发烧友,到底要走多远


从古典乐小白到精通古典乐的大神级粉丝,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尤其是入门时又推荐听哪些乐曲?对此,晨报记者和音乐作家田艺苗聊了聊古典乐迷的进阶之路和他们的“发烧友症状”。

晨报记者 陆乙尔

第一阶段:听到物

这一阶段可以听有标题的古典乐,比如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荒山之夜》,还有像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这些曲都是描绘景物的,在描绘的过程中能启发想象,让大家听到某些具体的东西。比如你会感觉自己听出了瀑布森林,或者脑海里会出现“大象在跳舞”或者“天鹅在旋转”这样的画面。

第二阶段:听到情

第二阶段可以听无标题的古典乐,比如像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这些就属于比较难的乐曲。

它们没有具体暗示,但是每个人每一遍听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能听到不同的情感。

第三阶段:听到器

能够感受音乐中的具体形象和音乐的情感之后,接下来就要去了解音乐的核心,比如它的主题句、和声、多声部组织构成和乐器法则。

比如听莫里斯·拉威尔的音乐,要注意分辨乐器,了解组成音乐的管弦乐队素材,听出这一段用小提琴,下一段则是单簧管,这是相对比较高深的。

第四阶段:听到物、情、器,感知情绪过渡

这个阶段,乐迷就能够感知音乐的具体结构了,比如知道乐曲如何衔接,从欢乐到悲伤的情绪如何过渡。

像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能够辨别出它的主题在哪里,找出它发展的痕迹,找出音乐家发展音乐的逻辑。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