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本站预计达到时间9:05”,在静安区泰州路近余姚路一侧有一间垃圾房,门口墙上有一块小小的电子显示屏,能显示湿垃圾清运车到达的时间。曹家渡街道城运中心副主任蒋志磊说:“以前不知道垃圾清运车抵达的具体时间,保洁员太早把垃圾桶拖到路边,可能有异味飘出,影响市容环境,现在有了公交站牌式精准报时系统,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市绿化市容局介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满5年,市民自觉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比例已经达到97%,全市居住小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5%提高到95%。而环卫作业企业通过点滴改变,让居民感受到了更干净、更高效的清运环境。
此外,全市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逐步完善,从2018年底的3382个服务点、93个中转站、6个集散场,到目前的1.5万个服务点、205个中转站、14个集散场。2023年,为更好地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的资源回收利用效果,方便部分市民“卖废品”需求,全市完成了“沪尚回收”标识更新,升级建成32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
都说垃圾全程分类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使更多资源得到回收利用。那么,垃圾分类的好处有没有具体的数字化表达?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毕珠洁介绍,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以上海2021年实际垃圾量数据为计算,上海垃圾分类全过程是减碳的,年减排量约117万吨,居民源头投放和后端企业的贡献比约7:3。
市绿化市容局表示,接下去将推动“美+净+智能”化改造,持续推动垃圾投放点改造提升,配套完善固定式洗手池、除臭、通风、遮阳防雨、照明等“五个装置”,配置无需手动开门、开桶以及智能监管设备,至2025年,全市计划推进生活垃圾投放点微更新2.1万个、专项更新8000个、建成精品小区(村)1100个。
为方便市民投放可回收物,今年将率先建成300个惠民服务点,到2025年计划累计建成800个。
记者 郁文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