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 鑫 何欣懿
上半年,上海各区坚持“微更新、微改造、微创意,是挖掘土地潜力,激活空间活力的有力抓手”的核心理念,在城市社区“微更新”方面稳定发力,从社区中最基本“边角料”空间切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消磨时光的好去处,用“微改造”换来居民“大幸福”。本期城市可阅读聚焦半年来各区“微更新”案例,看城市“边角料”焕新如何激发社区活力。
杨浦:艺术赋能边角料空间新生
多年以来,四平路街道秉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社区改造中,力求为街道居民提供更多“宜居,宜游,宜学”的公共活动空间,为老街区注入艺术因子,创造出一批兼具艺术美感和人文关怀的社区“微更新”作品。
四平路街道充分利用其毗邻同济大学的地理优势,依托智库资源,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话社区发展,将艺术作为联结居民关系的绳扣,重构四平路居民的回家路。一系列富含创意的艺术装置唤醒陈旧的街道,色彩和灯光交相呼应地将街道文化呈现给路过的每一个人。其中,四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巧妙运用“A-Z”26个关键词,邀请居民描绘对社区的独到见解,以动态投影的形式在盛夏之夜璀璨呈现;“诗歌单行道”更是别出心裁,以灯光为笔,将长短诗行投射于地面,为居民归家之路增添诗意与光亮,从而重塑老旧小区的空间关系与氛围。
此外,四平路街道还另辟蹊径,打破传统物理“空间”概念的束缚,在街区每一处可利用的“边角料”空间上“见缝插针”,赋予其全新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提升城市内涵品质。据悉,四平路街道长期以来与知名涂料品牌共同推进公益艺术项目,该项目邀请知名艺术家,在街头巷尾的建筑外立面上进行绘画创作,将原本单调老旧的小区墙体外立面变成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作品,让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长宁:美好楼组打造“线下朋友圈”
位于长宁区的新华路街道牛桥居民区百嘉小区10号楼,由于沿街而建的历史原因,楼栋居民一直面临着公共活动区域较少的窘境。今年以来,新华路街道贯彻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指导理念,牵头楼组居民发挥所长,为街道涂上清新的马卡龙色彩,五颜六色的气球和枫叶横挂在墙面上,美化空间的同时也为路过的居民带来了好心情,同时,不定期更新的公告信息栏上也会悬挂出居民自发创作的艺术作品,让原本冷清的楼道变身为充满童趣和烟火气的“线下朋友圈”。
同样,周家桥街道的中山公寓也是“美好楼组”建设的重点关注项目,通过社区“微改造”,实现了社区广场、儿童乐园以及垃圾分类站点的全面升级与改造。其中,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和韵小镇”的社区广场,如今成为了居民们日常休闲的热门去处。热爱文艺的居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享受健身和跳舞的乐趣。而每逢周一和周四,广场上的便民集市准时开放,居民们不出小区就能购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大大提高了生活便利性。广场一侧的斜坡改造也是此次项目的亮点之一,原本的台阶经过适老化改造,解决了行动不便和乘坐轮椅的居民的出行难题。除此之外,小区里小朋友的玩乐天地——儿童乐园也焕然一新,成为孩子们探索自然、增长知识的奇遇园。色彩明艳、童趣可爱的科普展板在装点环境同时也无形中传递了保护生态的绿色倡议,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中。
青浦:社区微更新提升居民福祉
近年来,华新镇春江居民区党支部坚持问需于民,真抓实干,认真倾听居民真实需求,因地制宜创新社区治理,提升居民生活体验,以社区“微更新”的细致手法,共同绘制出治理的“同心圆”,精心描绘出和谐社区的蓝图。华新镇春江三月社区,这个由三个封闭式小区组成的社区,常住人口约4300人,作为华新镇历史悠久的规模住宅小区,通过一系列社区更新举措,解决了时间积累下的诸多问题。
此次改造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出现在墙面和配电箱外壳上主题各异的文化涂鸦。社区从居住人群出发,因地制宜地为每片区域的居民准备了符合各年龄阶段的图案,使破旧的墙头迎来了新生,也为春江社区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据介绍,社区特别组织了亲子涂鸦活动,鼓励居民们共同参与到美化家园、社区更新的行动中来,通过在配电箱上绘画的形式,一起齐为社区公共空间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而在社区的草坪上,童趣的卡通形象文明标语牌成为了生动的点缀,居民们休闲散步时都会驻足观赏这道风景。在春江社区“微更新”的实践推进中,每一抹微小的变化都被居民们悉心观察,真正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