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夏夜,迎来了一位从意大利远道而来的客人。
9月11日,是维娜·卡玛洛塔开始徒步的第849天。3天前,她在中国度过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75岁生日。那天,她身披新疆特色的丝绸围巾,被热情的维吾尔族姑娘们簇拥着,在民族手风琴声中翩翩起舞,舞步中丝毫不见属于她这个年龄的倦容。很难想象,舞池中满面春风的她,曾独自穿梭于中亚广袤无垠的沙漠绿洲,也一人攀越过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
2年前,这位世界知名的徒步旅行家,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独自背着20公斤的背包,手持2根登山杖,沿着《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路线重走古丝绸之路,途经克罗地亚、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等14个国家,翻山越岭,一路向东,目的地:中国北京。
在徒步的第839天,维娜·卡玛洛塔终于跨越2万多公里,抵达中国西部边陲的乌恰县伊尔克什坦口岸,正式开启了古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徒步行程。接下来的一年中,她将继续在中国多个省市徒步,见证古丝绸之路在700余年间的沧桑变幻。
有人好奇,维娜·卡玛洛塔与中国有着怎样的渊源?为什么会选择中国作为徒步的终点站?也有人质疑,一位75岁的女性,如何以自己的身体探索远方?记者联系到了正在新疆徒步的维娜·卡玛洛塔奶奶,试图解开这些谜题。
采访当晚,她刚结束在库尔勒博斯腾湖的徒步,穿着薄荷绿色的POLO衫在镜头面前与我们谈笑风生。聊到这几天的中国之旅,维娜·卡玛洛塔乐得眉眼皱在一起。除了眼角的些许皱纹,在她的面容中捕捉不到岁月的痕迹。
[如愿]
“这一刻,我在这片中国的土地上才有了实感,我是站在了真正的古丝绸之路上。”站在库尔勒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铁门关前,维娜·卡玛洛塔在这条迤逦的古道上久久不愿离去,言语间难掩激动。
眼前流水潺潺、林木葱郁,维娜·卡玛洛塔不停用手机记录下壮观的画面。她告诉我们,随着自己的步伐向东铺开,与欧洲迥异的亚洲语言和文化环境让她感到陌生,但进入中国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孤单一扫而空。
维娜·卡玛洛塔惊喜地发现,这一路上有许多会英语的当地居民,热心地提供帮助,化解了自己身处异乡的茫然。“中国朋友们很可爱。有时候即使语言不通,我们也可以善用肢体语言,想讨口水喝、吃几颗葡萄,完全不在话下。”
她还回忆起,在吐鲁番市中心,自己偶遇了一位与自己年纪相仿的新疆妇人,交谈几句后便向维娜·卡玛洛塔发出邀请:“去我家玩吧,我做新疆抓饭给您吃。”面对这份温暖,维娜·卡玛洛塔有些害羞,连声向她道谢,笑着感叹道:“新疆百姓太热情了!”
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启发,维娜·卡玛洛塔将喀什作为中国之行的第一站。这座在游记中频繁出现的古城,也让维娜·卡玛洛塔产生了无限憧憬。“漂亮的花园、新鲜的葡萄、大片大片的棉花田,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如愿以偿来到喀什后,维娜·卡玛洛塔觉得自己穿越回了当时的古丝绸之路,历史与现实重叠在一起,面前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在当地居民的引导下,维娜·卡玛洛塔学着拨弹民族乐器、制作馕饼,还用筷子品尝了地道的凉皮与糕点。
在探访坎儿井源·交河驿时,维娜·卡玛洛塔摇身一变,当起了大家的“导游”,向陪同人员侃侃而谈:“这里曾是古代使团和过往官员的食宿之地,是给皇帝的信使住的驿站。”谈到兴致高涨处,维娜·卡玛洛塔半开玩笑地提议:“不如今晚就住这里吧,我们一起深入感受中国历史的厚重。”
中国之行刚刚拉开帷幕,维娜·卡玛洛塔在采访中兴奋地表达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为了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维娜·卡玛洛塔随身带着一套《每日汉语》丛书,“在旅行间隙,我也在认真学习这套书,希望将来抵达北京时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汉语。”维娜·卡玛洛塔喜欢这些与西方字母截然不同的独特汉字,“中国的文化、历史是支持我继续行走下去的精神加油站。”
夜幕降临,维娜·卡玛洛塔站在旅舍顶楼极目远眺,俯瞰这片西域夜景,仿佛能听见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对维娜·卡玛洛塔而言,重走古丝绸之路中国段的过程中,尽管一路上的风景历经变迁,但其中的文脉却被永恒地留存了。曾经的丝绸之路或许只是羊肠小道,而700多年后,历史的沉淀被更多人打捞,文化之旅越走越宽、愈行愈远。
[“17岁”]
几乎每天,维娜·卡玛洛塔都保持着15-20公里的频率。她笑言,这样的强度,往往都是“一鼓作气”就能走完。当然,途中可能会简单地喝点水、吃点坚果,一般在日落时分,便可结束一天的行程。
照常理来说,只有身体很健硕的人,才能完成如此长时间和高频率的徒步。但对于75岁的维娜·卡玛洛塔而言,她反而愈加感受到,正是因为坚持徒步,她才能持续地保持着健康的身体状态,“在我的人生里,徒步已经到了停不下来的程度,如果我不再继续徒步,身体反而会开始萎缩。”
这次来到中国,维娜·卡玛洛塔背着的还是她那只20多公斤重的背包,这只背包已经陪伴她从欧洲到亚洲,走过了数不清的地方。对待徒步的装备,维娜·卡玛洛塔的原则一直都是能省则省,但必不可少的就是一些可以御寒保暖的衣物,以用来应对徒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雨雪等极端天气,此外还有太阳充电装置和指南针。
“来自意中交流协会的陪同人员总是会热情地帮我拿重一点的背包,我很感谢他们,这样我就可以轻装上阵。”维娜补充道,“我的主要目的还是沿着古丝绸之路,沿路看看这些地方的变化,所以装备对我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些生活必需品就够了。”
这两天,意中交流协会的朱裕华作为中国境内的陪同,为她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比如,协助办理入境、协助规划每天的行程安排、为她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在她75岁生日那天,我们特地赠送了一条丝绸围巾给她,未来我们也会为她提供各种各样的保障,让她在中国更顺利地完成此次徒步。”
每当谈及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时,维娜·卡玛洛塔的双眼中总会闪着光亮,“或许,我们俩的相似之处就是年龄里都带着一个数字‘7’,只不过当年他是17岁,而我是75岁。尽管年龄上有所不同,但我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还是17岁。”
在75岁这个年纪去做这样一件事,维娜·卡玛洛塔必不可少地会面临一些质疑声。镜头前的维娜·卡玛洛塔,聊起那些曾对她投来异样眼光的人,总是报以开朗、阳光的微笑,“其实绝大多数听说我故事的人,都会赞赏我的勇气和毅力。当然,我的家乡也会有极少数的人会对我说:你这么大的年纪还要离开家往外跑?但我相信,这种声音一定是少数的,特别是当我完成这次徒步后,当他们看到满载而归的我,一定会理解并赞赏我。”
[真实]
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在漫天黄沙的沙漠,还是一望无际的旷野,大多数徒步的过程,注定是一场孤独的修行。但如今,维娜·卡玛洛塔选择将自己徒步的经历全程分享在社交媒体后,她不再是一位苦行僧,更不是孤勇者——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都在围观她的故事,并用点赞或者评论的方式陪她一起完成这次徒步。
维娜·卡玛洛塔内心一直想做一件事——把她看到的真实中国,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到遥远的欧洲,“我发现包括意大利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他们在官方媒体上报道的中国,和我实际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当我一踏入中国的土地,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向我的同胞们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让更多人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每到中国一个新的地方,维娜·卡玛洛塔都会在社交平台上认真地写小作文,这样的小作文,也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网友们的点赞和评价。
有人称赞,她就是欧洲人在中国的形象大使;也有人发文表示,在路上曾偶遇过维娜·卡玛洛塔;还有不少在海外生活的华人纷纷给她安利各自家乡美食和风景……虽然在社交媒体上,对维娜·卡玛洛塔的评价不尽相同,但她告诉记者,自己读到的最高频的词语就是“勇敢”,这个词支撑着她,从欧洲一路走到了中国。
维娜·卡玛洛塔回忆道,她在中亚的一些国家徒步时,也曾看到过一些让她伤心的场景,“其实古丝绸之路上有很多供商队和旅人休息的驿站,有些地方把这些驿站重新利用起来,变成了旅馆,但大多数驿站都被荒废掉了,这些其实都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维娜·卡玛洛塔欣慰地告诉我们,这次来中国,她看到的是,中国不仅尊重丝绸之路,而且还在古丝绸之路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丝绸之路,也就是“一带一路”的概念。“相信中国可以在这点上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已经忍不住开始想象,当我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和亲戚朋友聊起中国时,首先想起的便是中国的高速公路,比起意大利来说要齐全很多。”维娜·卡玛洛塔笑着表示。
有人喜欢积极规划徒步的终点,也有人从不喜欢设想这个问题。眼下,维娜·卡玛洛塔并不想花费太多的精力,去规划她在中国接下来的行程,但有3件事她决定要在中国完成:首先,就是把古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剩下的路线走完;其次,想看看《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提及的一些城市,尤其是在他游记里一再描述过的杭州西湖;还有,就是探访一些当年古丝绸之路上广为流通的一些商品的产地,感受茶叶、陶瓷、丝绸的制作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维娜·卡玛洛塔最爱的一句中国名言,她也正在身体力行,用一步一脚印向世界证明,“我计划明年6月结束这次徒步,当然,这只是计划。但我确定的是,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会对这个国家有更真实的了解。”
晨报首席记者 牛 强 实习生 杨 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