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风暴电音节特别向爱好电音文化的高校在读生发出集结令,邀请他们以“风暴体验官”的身份共同助力。这些年轻的达人因何爱上电音?电音怎样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选择?我们找了三位达人,请他们还原出各自多姿多彩却又因热爱共鸣的内在。
风暴体验官:
范祎龙(上海交通大学)
看履历,范祎龙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一路优异保送,如今名校读研。从没学过乐器,他和电音的结缘却很早:小学时,他会和父亲一起听各种各样的唱片,其中就有被誉为“EDM 教父”的Tiesto的作品。初中时,音乐人Skrillex让他进一步喜欢上电音,对不同类型的作品也有了感受。
2016年在上海举办的风暴电音节,是范祎龙第一次现场接触电音表演,舞台上闪烁着焰火的照片,他至今保存。机缘巧合,那年他又作为高中生代表前往美国交流,意外在当地的学校参与了职业电音制作人的宣讲会。“那名制作人说,不要觉得电音一定需要多么高端的设备。多听,当你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就可以尝试创作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就这样,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套免费软件,范祎龙开始了创作。2017年夏天,他还和同学一起在南京西路线下登台演出,听众热烈的反馈鼓舞了他。而今年的风暴电音节,对范祎龙也有别样的意义:Don Diablo和O liver Heldens是他在2016年后的“久别重逢”,Hardw ell则是电音爱好者们不能错过的“王者”。
范祎龙所在的交大电音社,现在有50多名成员,同好者超过200人。一个以理工见长的高校电音社团是什么画风?范祎龙的朋友用“有点惊悚”来形容:刚开始还是一屋子穿着格子衬衫、戴着眼镜的男生集体罚站般手足无措,但在音乐的带动下,现场慢慢活跃起来,“大家下课背着书包就来了!”
在范祎龙看来,与电子音乐相伴的时光,有属于“I人(内向型)”的创作空间,也有听众的“E人(外向型)”互动。电子音乐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正塑造着他对生活的看法,“我会抱着不同的心态去听,去感受不同作品带给我的快乐。对于其他的事情,我也会有这样的视角和更加开放的心态”。
风暴体验官:
王心诺(华东师范大学)
因为初中时偶然接触到中国的电子音乐厂牌Do Hits和电音制作人How ie Lee(李化迪)的作品,从小学古筝的王心诺发现了电子音乐与中国民乐元素彼此碰撞的火花,“音乐可以跨越文化,那种感觉很酷”。
听得多了,王心诺更享受电子音乐所提供的一种“畅想空间”——因为没有歌词,听者可以自由发挥,不至于被文字引导着走进某种情绪,“像EDM 会给人正向的情绪价值;还有Bass(贝斯),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很吵,但我听着会觉得很振奋。”在她的观察中,能创作的电音爱好者做事认真、纯粹,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表看起来好像很文静,但做出来的音乐可能会很炸”。
来上海读书以后,她感受到上海浓烈的电音氛围:在华师大校园里,“花火电”社团常常会联合其他学校电音社团一起活动;有时候大家也会在商场、学校附近一起组织演出。她说,很多人会将电音和夜店文化联系在一起,但大部分喜爱电音的人就是单纯喜爱这类音乐,“听完就走了,不是为了社交、喝酒、玩游戏”。
风暴体验官:
董雪婷(上海师范大学)
“作为风暴体验官,我希望风暴这个独特的IP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舞台作品,邀请更多国内外知名的艺人来参加演出,希望风暴和电音文化越来越好。”上海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研究生董雪婷说。
2019年,董雪婷参加了在珠海举办的一场电音节活动,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子音乐,通过现场,她也很快爱上了电音,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她学的是严谨的法学,研究课题是关于公共政策的,但自由奔放的电音,能与董雪婷的学业要求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她说,电音能缓解我学业上的压力,带给我灵魂上的共鸣。
董雪婷不但参加各类电音活动,还主动学习了打碟,她买了一台打碟设备,将自己喜欢的歌曲编排在一起,把自己对于电音的理解,通过打碟的方式呈现出来。
晨报首席记者 曾索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