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学记团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晨报学记团·探索上海系列活动走进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

垃圾被运走后,去了哪儿?





新闻晨报学记团期待你的关注和加入 详情请添加晨报学记团小助手咨询

【日常习作】

练习写作,是要保持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触动你情感的瞬间;是要在一次次的练笔中,构思主题、梳理结构、打磨文字,慢慢提高。

新闻晨报学记团每月设立一次“日常习作”投稿机会,邀请小记者记录生活点滴,积累写作素材,磨砺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练笔和修改中,把作文前面的“怕”字去掉,甚至品尝到写作的乐趣。

本期,我们刊登小记者的10月第一期日常习作投稿。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制造出很多垃圾,爸爸妈妈把它们进行分类,扔到小区垃圾房。大清早,垃圾清运车就开始工作了,来到各个小区把垃圾运走。

清运车把垃圾运到哪儿去了呢?

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它们的去处一样吗?

它们最后都被如何处理了呢?

会不会给我们的城市环境带来污染?

垃圾处理场会不会是个臭气熏天的所在?

垃圾真的能变废为宝吗?

……

这么多的好问题,真值得去探究一番。

国庆假期,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来到位于浦东新区老港镇的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在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以及真实的生活垃圾处理现场,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文章节选

今天,我去了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里面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回收介绍。我最感兴趣的是干垃圾的回收。干垃圾先进入管道,再在焚烧炉中焚烧,产生热能使发电机运转。燃烧后产生的渣灰可以制作环保砖。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会被排入过滤罐子过滤。一共有四个过滤罐子,分别是粗过滤装置、DMA、布袋除尘器和活性炭吸附装置。最后,这些有害气体变成无害气体,排入大气中。

——晨报小记者 骆聿宸(上海市万里城实验学校 二年级)

下了大巴车,我们跟着讲解老师来到第一个展厅。这里展示了很多照片,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一条鱼误食了海洋里的垃圾袋而死亡的照片。第二个展厅里,有一个区域是告诉我们,一些材料在大自然中的降解时间。比如:废纸需要2到6个星期,而玻璃制品需要1到200万年。在第三个展厅里,我看到了可回收物分拣机器人,可回收物被分拣后可以做成有用的生活物品。

——晨报小记者 华君钰(上海市闵行区马桥文来外国语小学 四年级)

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座落于浦东新区的老港镇,面积大得跟澳门岛有得一拼。这里每天都要处理上海市70%的“废物大军”,数量惊人到能堆成小山。在环保基地中,有一座专门讲解生活垃圾的酷炫展馆——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在“重新认识垃圾”展区,我了解到一块看似普通的玻璃,在自然界中需要200万年才能完全分解。在“垃圾去哪儿了”展区,我了解到餐厨废弃油脂经过高科技处理,竟然可以转变成B5生物柴油,为大货车提供动力。

——晨报小记者 郭承鑫(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正达外国语小学 二年级)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