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学记团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垃圾去哪儿

晨报小记者 谢天欣(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 四年级)

2024年10月6日,我们来到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参观。听说这里是个巨大的垃圾处理场,但是我仔细闻了闻,一点臭味都没有。

我们的第一站,是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第一个展区的主题叫“地球家园”,200多张黑白照片,每一张都展示着被垃圾污染的地球家园。有一张照片上,一只大海龟嘴里咬着的不是食物,而是一个塑料袋;还有一张照片上,橡胶制品卡住了鱼的喉咙……每一张照片彷佛都在唤醒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确实,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那么这个“量”究竟有多么巨大呢?在第二个展区,我看到一组数据:上海常驻人口2400万人,流动居民600万至700万人,每人每天产生一公斤左右的垃圾,这样算下来,上海每天产生超过3吨的垃圾。

我瞬间惊呆了。请你想象一下,如此巨量的生活垃圾如果不被妥善处理,我们的城市会怎样?好在,每天都有垃圾清运车来到小区,把垃圾房里的垃圾运走。它们去了哪里呢?在生活垃圾物流运输网络演示里,我看到一个虹桥镇小区的垃圾,被专属清运车运到虹桥镇生活垃圾压缩站,再被运到闵吴码头,最后通过垃圾运输船运到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

接下来,不同的垃圾就要接受不同的处理了。垃圾填埋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在地面挖个大坑,然后上面依次铺上基础层、反滤层、地下水导流层、GCL保护层、渗滤液导流层、反滤层等9个层。将垃圾倒入大坑中,上面还依次要铺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覆土层。里面所产生的甲烷等气体,也会被管道回收,用来发电。而餐厨废弃油脂,预处理后可以转化成生物柴油。(编者注:未实行垃圾分类前,混合垃圾采用卫生填埋的处理方式。目前上海已经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湿垃圾采用生化处理、产沼、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干垃圾采用焚烧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置。)

可回收物则可以通过分拣机器人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然后被再利用,比如做成塑料膜、玻璃制品、再生塑料衣服等。

我们还参观了垃圾发电厂。经过发酵几天后的干垃圾,被投进上千度的焚烧炉里,产生的热量推动电机发电。

现在每当我看到清运车在搬运垃圾时,不再嫌弃臭味了,而是想起垃圾背后的处理和复杂的工序,对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心生敬佩之情!

记者点评:这次的参观信息量很大,而且也涉及很多的专业知识,对于小记者来说是个挑战。如何把这些信息梳理出一根讲故事的逻辑线呢?这位小记者做了尝试,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不容易!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