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何以生新——梧桐深处,不一样的美好”主题展的系列活动,“微更新 烟火情”城市更新主题分享会在徐汇艺术馆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阿科米星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庄慎分享了永嘉路309弄嘉澜庭“口袋公园”更新过程中与周边居民互动的小故事,从喷水装置、休憩长廊、绿植围挡,到非常时髦的迷你咖啡馆,用设身处地的生活共情去细致理解这里和每个微空间,确定设计目标与方法,通过原有旧里地块的置换与更新,将这里改建成嵌入社区的一方庭院广场。在满足周围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使用上,设计过程中也花了许多“小心思”,秉承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让周边居民有更多活动、休息和交流的空间。当所有设计都是以人的感知为落脚点,设计师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新环境不止应融入周围环境,还要有助于创造更好的社区生活。
口袋咖啡主理人何凰棋提出:“城市更新最美好的地方,就是不够美好”。她表示,口袋公园微更新的成功之处在于被民众充分使用,尽管看似平凡,却因这些日常使用痕迹而彰显价值。城市微更新并非止于更新或改造,关键在于微更新是否契合大众喜好与需求,是否融入烟火气。嘉澜庭口袋公园因被民众频繁使用而有了不完美中的完美,无论是美好瞬间还是矛盾摩擦,都见证着使用者与空间的深度互动,使其成为城市微更新融入烟火气的典范案例。
上海梓耘斋建筑工作室建筑师与合伙人、织城研究室联合创始人黄潇颖以陕西南路550弄邻里汇的改造设计为例,分享了里弄微更新如何构建社区及公共空间的研究思路。陕西社区地块经历100年的城市发展和持续更新,形成了一个由多种类型的住宅、商业、办公及公共设施地块拼贴而成的城市社区,而“里弄”的鱼骨状结构在这里始终是一个具有稳定性的“黏合剂”,支撑着这个社区的小地块多样化更新。陕西南路550弄邻里汇的建筑设计延续了对于这个稳定结构的探讨,在建筑内部以一个“弄堂”为空间组织的核心,将建筑与这片社区的基本公共空间结构联系起来,让建筑的内容和外部共同形成一块“立体的拼图”,拼贴到这片社区空间之中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教授阐述了在城市微更新中,空间与内容的协同是重塑城市烟火气的关键。他认为,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物质框架,其布局、尺度与形态直接影响着内容的呈现与发展。例如一条老旧街道的微更新,紧凑且错落有致的空间为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商铺、街边摊等内容提供了舞台,这些内容又赋予街道热闹的烟火情。从社区公共空间来看,适宜的小尺度空间能融入社区花园、广场等内容,促进居民的互动交流,让社区充满生机。而在商业街区,独特的空间设计如外摆区域、小型广场等,可容纳艺术表演、特色集市等内容,吸引人流,使商业空间与生活场景相融合。通过精心规划空间与内容的关系,微更新才能真正让城市角落重焕生机,融入浓浓的烟火气。
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监事长、策展人俞斯佳,围绕城市微更新中的文化传播与烟火气营造展开阐述。在策展方向上,从专业化向市民化转变,换种语言讲更新,在专业展览中植入千图成像、艺术装置及“何小新”AI装置等,这是在文化传播上的烟火气,也是将城市更新靠近在地居民的一种表达。微更新恰似赋予城市烟火气的精妙画笔,聚焦街角巷尾,口袋公园、活力街道,激发交流和共享,在互动中促使规则的完善。微更新不必追求尽善尽美,可以接纳适当的摩擦冲突,让城市空间充满生机与故事,使每一处角落成为人们情感交流与生活百态的汇聚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