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娱媒体还需要追八卦新闻的年代,大S是让我觉得恐慌的名字。她的新闻太多,一不小心就让打工人加班加点。尤其是那场谢绝打扰却又漏洞百出的抓马婚礼,各类媒体没完没了地跟进报道,屡屡写到咬牙切齿、心力交瘁。
十几年后回想这些,只觉怆然。即便当年的“咬牙切齿”多少源自对工作的厌烦,可无从辩解的是,在一字一句地写着那些花边故事时,我是带着偏见的,不曾想过她的较真,其实是出自内心强烈的秩序感与自我要求。同样不曾预料的是,这场闹剧只是后来十几年痛苦的开端,她形容“十年婚姻两死一重伤”,字字泣血。
和许多人一样,我真正对她的境遇共情,反而是最近几年。新闻里,她一边热烈地拥抱新的爱人,一边陷于与上一段婚姻的口水仗。往往是她认认真真地发律师函、摆事实讲道理,那边却拿着情绪攻势当武器,口不择言,明嘲暗讽。设身处地地想,我们普通人遇上无赖大抵是转身就跑,不想纠缠更不敢纠缠;而各类公关专家也一定指导过她,不妨隐忍,不与没有下限的对手论长短。她却依然倔强地打官司、发澄清,坚持要争个子丑寅卯。
遗憾的是,直到大S意外身故,官司没有了结,直播间里的上蹿下跳也始终不绝。而当网络平台最终封禁张兰、汪小菲账号,人们才恍然,勇敢如她,不应该被这样对待。明明有关她的谣言已经肆无忌惮了那么久,明明她多次发声诉请平台制止侵害妇女儿童权益行为,一切举措,却仍是在她离去并被反复消费后才得以实现。
所以,不必为平台如今的封禁与裁判而无限欣喜。如果没有公众人物的自觉,没有网友的共识,没有严谨的判定流程,下一场荒诞的流量盛宴可能随时出现。我们真正要摒弃的,还是那些长久的、怯懦的偏见——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如“苍蝇不叮无缝蛋”。
正是这些轻浮的态度,让互联网在过去十几年间对恶意与偏见的纵容有增无减。敢于发声、坚持对错的人,总是反复被猜忌、被消费、被造谣;而那些需要直面批评、真诚道歉的人,要么带着“黑红也是红”的思维反复蹦跶,要么毫无顾忌地轻松神隐,等待风波过后就大摇大摆地重出江湖。
大S去世后,网络上反复流传几个她生前的小故事,比如听到有疑似家暴的声音,她立刻冲出去制止;比如被看到路人被电动车撞倒,她不顾“被碰瓷”的风险下车相助……但愿这些被反复咀嚼的细节,能叫人记住固执与认真的可贵,记住生活从来不是“认真就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