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2月14日是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双节来临,上海市普陀区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汪群群称,自己收到两份“爱的礼物”——一份喜糖,一张小宝宝的周岁照,也算“双喜临门”。
这两份礼物,来自汪群群从事心理咨询时的服务对象。“一对是7年前来做分手咨询的情侣,兜兜转转后又喜结良缘。另一对是结婚十年因病未育、来咨询离婚的夫妇,现在不但病情好转,还有了宝宝。”
“谁说这届年轻人对婚姻躺平?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一段稳定的感情,可能经历过挣扎痛苦,苦乐参半,但在磨合之后,就成了值得过的生活。”她表示,咨询中的沟通也让她思考,有时候,遇到困境的年轻人得到恰如其分的劝导和开导,找到问题的症结,感情之路就会峰回路转。
因此,正在沪上婚姻登记中心从事婚姻咨询和疏导的她,也向民政部门建议:再跨前一步,将恋爱辅导纳入上海的婚姻服务,在恋爱阶段就告诉年轻人,“共同经历过风雨,才能一起欣赏彩虹,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只要齐心协力,都是通向幸福的路。”
七年前因爱咨询分手,七年后证明“分开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汪老师,我去香港出差了,你猜我在街上遇见了谁?”
微信对话框里,80后黄华突然给咨询师汪群群发来这样一条消息。
根据对方“兜兜转转还是熟人”的提示,汪群群问:“难道是7年前你带来咨询分手的女友,晓玉?”
“汪老师厉害。”黄华发了个笑开花的表情,“我们又在一起了,原来分开是为了更好地重逢。”隔着屏幕,汪群群都能感受到他的喜悦。
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时,汪群群说,最近,黄华不仅发来了他和晓玉的结婚照,也给她寄了喜糖,说是情人节的特别礼物。“他告诉我,他快四十了,总怕春节情人节被催婚。好在今年情人节,他终于有伴啦!”
让汪群群感慨的是,7年前,黄华带着女友晓玉找到汪群群做心理咨询,是想通过“分手咨询”安抚开导女友。黄华说,分手是他提的,实属不得已,因为他身处困境,不想拖累对方。
当时,三十出头的黄华在东南亚开厂做生意,不慎卷入海外官司,陷入漫长的拉锯战,并在诉讼中处于劣势。“如果我败诉,将向客户支付折合上千万元人民币的赔偿。”黄华告诉汪群群,陪他创业打拼的初恋女友,就是因为官司离开他的。
与初恋分手后,黄华没有想到会遇见晓玉,她还表示愿意陪他面对风浪。“晓玉家境很好,我俩也算一见钟情,恋爱一年,已在商量婚事。没想到官司越卷越深,注定会有高额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希望晓玉的人生被我拖进黑洞。”
但晓玉不这么认为。她说,自己也过了而立之年,深知找到意中人不易。她很珍惜这段感情,已经说服父母,愿用自家一处房产帮他抵债。但黄华坚决不同意,并要和她分手。“为什么他不相信,伴侣是应该共渡难关的呢?”
发现晓玉崩溃、抑郁之后,黄华很担心,委托汪群群开导晓玉,直至她情绪缓和,自己赴海外处理官司去了。临走时,黄华对汪群群说,自己之前只谈过一段青梅竹马的恋爱,“我从来不知道,一年时间会让一个女孩对我产生这么深的感情。”这让他愧疚又无奈。“如果多年以后,我的烂摊子解决了,如果我们再见仍是单身,我会重新追求她。”
分手2年后,官司总算结束。处理完债务,黄华在原行业重新积累资源。去年在香港,走在斑马线上的黄华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晓玉?他赶紧追上去。是她,真的是她。看到她迷茫、难以置信的神情,黄华问她加了微信。
原来,两人都从上海过来出差,而且都还单身。此时,距离他们分手已经过去7年。
“本来,我应该比他先过马路,他就看不到我了。但是鞋带突然散了,我不得不停下来系鞋带。”晓玉表示,没想到电视剧的情节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黄华则说,7年后的他们比之前更成熟了,有信心经营好婚姻,“现在我信了,有情人真的可以终成眷属”。
结婚十年也是治病十年,不离不弃终迎“1+1=3”
汪群群收到的第二份礼物,是一个小宝宝的周岁照。照片上,父母陪伴在宝宝身旁,笑得很开心。
“多好啊!和当年他们来咨询的状态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汪群群感慨。
两年前,宝宝的父母曾经找到汪群群做心理咨询,问的是“家人都劝我们离婚,要不要离?”
交流中,汪群群发现,夫妻俩对彼此仍存有爱意,他们的压力,来源于妻子张女士长期患病,结婚十年等同于治病的十年。
张女士和丈夫朱先生属于闪婚。三十出头的他们自诩“大龄单身青年”,因为特别聊得来,相亲认识一百天就结婚了。张女士二十来岁得了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结婚时,她将病情如实告诉了朱先生。
“当时,我看她的身体还行,就跟她说没关系,大不了以后陪她去看病。”朱先生回忆。
结婚次年,两人准备要孩子,但张女士的病情加重了。“我们先去了上海一家中医特色的医院,对方建议住院、用激素。但激素对生育是有影响的,我老婆就不肯。”
出于对妻子健康的考虑,朱先生认为,张女士可以先用药治疗。但张女士担心影响生育能力,没有完全按照医嘱。有时,她会把激素停一停,然后身体又会出现一些状况。去过上海多家大医院之后,情况没有好转,朱先生又陪着妻子前往北京求医,还到江西、江苏等地找老中医咨询。“人家的结婚十年是结伴遍访名山大川,我们的结婚十年就是全国看病的十年。”
求医艰难,但朱先生的陪伴让张女士深深感动。因此,她情绪还算稳定。但朱先生的父母坐不住了,认为看病无止境,不如先把孩子生了,以免错过生育年龄。张女士的父母闻讯大怒,表示女儿生命第一,生不生孩子不重要。两家父母起了很大的冲突,嚷着要夫妻俩离婚。朱先生说,自己作为“三夹板”,压力大到爆。
每次医生与夫妻俩讨论“这个药要不要吃”,朱先生都左右为难。吃吧,怕进一步影响生育,不吃吧,怕妻子健康难保。“万一老婆出了什么问题,丈人丈母娘肯定不会放过我,我也觉得对不起她。”
张女士说,从她自己来说,因为和丈夫感情深厚,也希望两人能有一个孩子。有人建议他们去做试管婴儿,但她总觉得自然怀孕更好。
咨询师汪群群表达看法:“如果医学上认为,达到自然怀孕条件确实会影响你的健康,并且你们符合试管婴儿的要求,我认为可以考虑。”
张女士没有立刻表示赞同,而是在朱先生陪伴下继续求医。一段时间后,综合多位专业医师的意见,张女士接受了试管婴儿的建议,生下一个宝宝。
“现在,宝宝一岁了,很健康。”夫妻俩告诉汪群群,持续治疗之下,张女士的病情也好转了。
咨询师建议:推行恋爱辅导,给年轻人更多支持
“很高兴收到两份爱的礼物。”汪群群对晨报记者说。“虽然只是一张照片、一包喜糖,但两对咨询者反馈给我的温暖和喜悦,让我在职业道路上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我做心理咨询十多年了。在婚姻咨询、恋爱咨询理念还不太普及时,我们的心理咨询业务就常常涉及到恋人、夫妻之间的情感咨询。这些经验,为我后来在上海的婚姻登记中心从事婚姻咨询打下了基础,也是我建议跨前一步推行恋爱辅导的原因。”
最近,“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再度下探”的消息登上热搜,引发激烈讨论。有专家说,经济压力、婚姻观念变化以及个人价值追求可能是主要原因。“我想,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转变。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如果面向年轻人的恋爱辅导能够推广和普及,必要时也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给他们多一点信心。”她说。
有人说“这届年轻人对婚姻躺平”,但两对咨询者的案例让这位咨询师感觉到,年轻人心中是有爱的。
“第一个案例里,男女双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男方不了解女性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但他愿意学习和成长。分手断联的7年里,暂居海外的男方偷偷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女方的状态。两人都能主动化解过去的矛盾,积极争取幸福,才让分开变成了更好的重逢。”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契合的伴侣,有的只是成熟的关系。第二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婚姻中只要能认清自己的需求,坚定自己的选择,就能在一次次痛苦、失败、勇敢的行动中获得伴侣的正向反馈,积累内心的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都能收获幸福。”
晨报记者 何雅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