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过20多个省份、110多座城市

专拍千禧年建筑的他在上海拍了啥?

仲盛金融中心
上海广播大厦
兰生大厦
五颜六色的广东砖

从北方整齐的“老式单元楼”到南方的马赛克瓷砖,“00后”摄影师小铁走过20多个省份、110多座城市,用镜头打捞着千禧年建筑的“黄金幻梦”。不久前,他又来到上海,拍下凯旋路附近的居民楼、如同“火箭”的明天广场、外星飞船般的广播大厦……

在互联网上,他的照片成为很多人追忆“那个发着光的年代”的集体切片,而现实困境也如影随形:存款仅够支撑一年半的他坦言,“若收入始终为零,我只能从梦里走向现实”。

每次来上海都要逛凯旋路

新年更替后的第一周,摄影师小铁在上海度过。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上海,每一次抵达上海,他都会逛一遍凯旋路。

“初中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起来上海旅游,去了外滩、陆家嘴、豫园这些游客常来的地方。途中,在坐地铁4号线的时候,我注意到凯旋路上有一大片形状各异的住宅楼。高考结束后,我再次来到上海,特地骑自行车,从虹口足球场车站开始,沿着凯旋路,一路骑到中山公园。这次来到上海,我再次来到凯旋路附近拍照,并且特地去寻找那些千禧年的住宅楼,又感受到了此前未有的震撼。”

小铁出生于2001年,从2022年开始,他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拍摄的千禧年老楼的照片。2024年,大学毕业后,他自北向南开启了自己的“全国巡拍”之旅,上海是其中的一站。

“从打浦桥向南走500米以后,能够看见一片贴满黄色瓷砖的塔楼,在阳光下亮堂堂的,很有梦幻感;在人民广场附近有一个叫做明天广场的建筑,它就像一个整装待发的火箭,和科幻电影里一样;我觉得最厉害的是上海广播大厦,它的尖端就像一个宇宙飞船一样,看上去像外星建筑……”

小铁告诉记者,这一次来上海,最主要拍摄的是曹杨路和上海火车站的周边区域。与他去过的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千禧年建筑更密集、更前卫、更高耸。

“上海以及周边城市的建筑很吸引我,今年5月我还会再来一次。”

从卡片机开始摄影之路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千禧年初,彩色玻璃幕墙成为一种流行的建筑元素。许多建筑的立面上常用绿色、茶色、蓝色等彩色玻璃。

“小时候透过这些玻璃,外面的世界全都变成了蓝色或绿色,很梦幻。我可能天生就对它们感兴趣,不管是马赛克、彩色瓷砖,或者玻璃幕墙。”

小铁的网名“铁合西街东”,源自他家楼下的铁合西街,那里是吉林市区的工业区,离中心城区近10公里。

“在吉林大街的两侧,有一排建筑,包括当地很有名的移动大厦、建业大酒店……是吉林市的市中心。因为离家很远,一个月或更久才能去一次。那里正是我心心念念的繁华所在,是我对未来城市的具象化呈现。”小铁说,这里是他成长的地方,直到现在,仍然时不时拿着相机来到这里。

“现在这里还是吉林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不过,建业大酒店附近有一个商业街,曾经是吉林最繁华的商圈,现在两边的商铺全部都关门了,每次经过都感觉很失落。”

初一的时候,小铁拿着一台卡片机开始了摄影之路。“主要是拍一些街景,那个时候还不懂构图,拍的很不好。”

因为对建筑的痴迷,并立志从事建筑方面的艺术创作,高中毕业后,他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建筑学专业录取。系统地学习,使得他可以像工程师一样“解刨”建筑。“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要画各种视图。这些标准视图,为我的构图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高考结束的那年暑假,家人给他买了一台单反,不过因为快门次数使用太多,那台相机只用了3年就坏了。后来他淘了一台二手的相机,机身加镜头一共3000多元,一直用到现在。

“上大学的时候,拍的最多的是北京和吉林。后来北京的建筑已经不够拍了,就慢慢以北京为原点,拓展到大连、沈阳、太原、合肥……每次想出发就出发。”

从北拍到南,去了110多座城市

2024年7月,小铁大学毕业,从北京回到吉林,把沿途的河北和辽宁城市都去了一遍。9月他又坐火车去了山东、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城市。最近的一次行程,他从福建出发,接着来到广东,发稿时已经抵达了海南,这一趟的目标是把整个华南走一圈。

“我一般按火车班次规划路线,每个城市会待六七天。”小铁说,每到达一座城市,他都会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地图迅速找到自己的目标:“当我到达一座城市,首先会在地图上找到商业区。如果说商业区周边的路网比较零散,小路较多,肯定是老城区。另外,每座城市火车站到市中心的道路都很重要,通常会有一些写字楼,这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如果我在一座城市待的时间比较长,还会把老城区所有的路都走一遍。”

当然并非每次都能如愿。

“有时候我看着地图,预感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建筑,过去却发现整条街都被翻新了,但我还是会把现在的样子给记录下来。”小铁认为,这并不是挫折,而是旅程的一部分。真正的困难来自交通和天气。

“我到过很多地方,城市交通非常不方便,只能早起在路上折腾很久。如果遇到一连好几天都在下雨就更麻烦了,只能冒着雨拍,或者等待雨停。”

从华北跃迁至华南,镜头中都是全新的天地。

“南方建筑需要防潮,很多外墙都会贴上白色或者马赛克的瓷砖,北方建筑的外墙需要刷保温材料,很少能见到瓷砖直接贴在外面。北方的老式单元楼更有规模性,很整齐,而南方有很多零散的建筑。”

抛开最熟悉的吉林和北京,广东江门是目前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座城市。不仅是因为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有港澳特色的建筑,也是在这里第一次感受南方的春节氛围。

“大年初一,我沿着江骑车,逛了很久,那里非常热闹。广东过年的时候有花市,满街都在卖花。”

根据小铁最新的统计,至今他已经走过了全国20多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110多座城市。

“等拍完了华南,我打算去云南、贵州……到西部省份去。目前,我的计划中一共有29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和200多座城市,预计今年6月份完成。”

收获很多同龄人的共鸣

“全国寻拍”最初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如同无数家长一样,小铁的父母希望他继续深造,然后找一个稳定工作。

“上大学的时候去其他省市,我没有告诉父母。大学毕业,得知我的计划以后,父母非常生气,但是随着我去的城市越来越多,也被一些媒体报道,父母越来越能认可我的照片的价值。”

比起家人的精神支持,费用难题更令人头疼。现在,小铁路费全部来自大学毕业之前节省的生活费和兼职收入。为了维持拍摄,他只能优先选择住青年旅社、吃路边摊,每天食宿的预算仅有60元。

“如果一直不挣钱的话,我存下来的钱还够坚持一年半。”小铁说,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自媒体能够给自己带来收入。目前,他的社交账号有13.1万粉丝,建筑、梦核、城市记忆是给账号的标签。

“梦核”是指能够让人产生一种做梦般的感觉的某种核心集体记忆片段。近几年,“中式梦核”以及这一网络热词的背后,属于“90后”和“00后”的集体怀旧在互联网上走红。典型的内容包括学校的花藤长廊、奶茶店里五颜六色的奶茶粉罐子、可以拼接使用的铅笔……也包括小铁拍摄的千禧年建筑,这使得他的帖子常收获极多同龄人的讨论与共鸣。

“有很多人看到我拍摄了他所了解的建筑,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些人邀请我,去他所在的城市拍摄。有时候到达一座城市,还会有人主动带我一起,去他所熟悉的千禧年建筑附近。大家的感受都是相似的,这些建筑是小时候的影子,是属于那个黄金年代的欣欣向荣的梦。”

不过,小铁的社交账号目前还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收入。

“现在来找我的广告,和内容的调性相差太大了,所以我还没有接过广告。等完成这次寻拍后,我应该会在家附近找个工作,以后不会再像这样长时间待在外面了。”小铁说。

“如果能有收入,哪怕只有一点,我都会继续。不然的话,只能先从梦里走向现实了。”

见习记者 崔逸星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