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鑫
2月27日,【弘安里·天马读书会&巴金图书馆】人文IP联动共创盛会圆满举办。席间,弘安里获签上海市第三家“在这里,读巴金”合作共建点。这预示着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之下,两大人文IP在积极发挥文化集聚作用和名人文化聚集地的品牌效应,汇聚多元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标识度影响力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互为近邻,彼此相望
共同助力城区文化软实力提升
活动伊始,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王伟动情感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文学和阅读的福地,回望近百年前,在虹口,在今天这两个文化IP所在地,有多少文化名人、出版名人聚集于此,为我们积累起了非常浓郁的文化气息。想象在过去数十年间,弘安里和巴金图书馆的所在地,互为近邻,隔路相望,彼此见证着虹口海派文化的繁荣。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众多文学前辈为我们结下的渊源,多年前种下的种子,现在开始发芽。未来希望巴金图书馆与天马读书会合力在虹口建起新文化地标,共同承担起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使命。
弘安里·天马读书会代表李刚表示,百年前,新文化的浪潮奔涌激荡,虹口在历史与时代的进程中引领文化的进步,众多大家巨匠灿若星辰,成为海派文化的策源地。弘安里见证了这幢建于清末,西式拱券廊,四进天井的“扆虹园”,经过持续多年的保护与修缮,变身巴金图书馆,重焕光彩,成为虹口文化新地标。今天,在历史的故地,海派的前沿,天马书局与巴金先生穿越时间的长河,以两大文化IP共创的形式,在风貌的屋檐下再次交汇,展开一场文化共建共荣的盛宴,推动虹口文化的兴盛与繁荣。“在天马,读巴金”人文IP联动,是对虹口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发掘、保护和弘扬,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更为虹口、上海的文化自信与繁荣添砖加瓦。
建构风貌屋檐下的文化叙事
走近“人民作家”巴金的虹口情缘
在虹口灿若星辰的文化大家中,“巴金”的名字有特别的分量。巴金图书馆与天马读书会,一街之隔的两间“海派书房”,均是在历史建筑更新上的文化赋新,建构风貌屋檐下虹口文化的叙事。
活动现场,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王伟向弘安里·天马读书会代表授予“在这里读巴金”铜牌;巴金故居常务副会长、巴金研究会副会长周立民向弘安里·天马读书会代表赠书。
天马书店在中国左联文艺的先锋运动中曾扮演着重要角色,出版发行了鲁迅先生的《鲁迅自选集》,并发行了收录鲁迅、茅盾、郁达夫、丁玲、张天翼等16位作家作品的《创作的经验》专号。从虹口向外辐射,天马书店激荡了中国进步思想文化的思潮。去年,天马读书会在弘安里成功复活了天马书店,延续了这一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核。
巴金图书馆是以巴金先生命名的上海文学馆“馆中馆”和新型文化空间,坐落于武进路上海文学馆整体区域的两栋历史建筑内,原名为扆虹园,清末建造。巴金图书馆与天马读书会互为近邻,共同承担着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使命。
“1923年春天,两个喜欢阅读《新青年》的年轻人——巴金(李尧棠)和三哥李尧林来到上海,开始他们的求学生活”。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现场以“巴金与虹口”为主题分享了巴金的生平故事:在四川北路景林堂谈道寄宿舍,与学生们住在一起,从而决心追求新文化,搬到鸿兴坊上海世界语学会的短暂居住时间,巴老逐步转向职业作家的道路。在上海北站送客、去横浜桥散步,应邀去索非家附近的上海大戏院看电影……巴金的青年生活的足迹从虹口四川北路向外延伸。
1945年冬,巴金永远送别了三哥。为纪念三哥,他将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小林”,他还想创办一座“尧林图书馆”,将三哥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散布社会。“巴金先生的心愿终得借扆虹园复修和上海文学馆新建得以实现,“命名‘巴金图书馆’,既是对兄弟二人的纪念,也是对巴老“把心交给读者”朴素理念的落地。”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
以弘安里为圆心
老北站+四川北路近百万方城市更新
当目光向北望去,脚步迈过武进路,以弘安里为核心缝合四川北路商圈与老北站商圈,形成近百万平方米的城市风貌更新区域,海派的历史与文化激发更澎湃的汇流。
根据2035规划,老北站地区将打造一个集公园绿地、高端商业、地标建筑、总部办公、历史建筑、品质住宅为一体的高品质街区。约3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绿地+约5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老北站项目,再加上今潮8弄约10万方潮流商业,以及其他规划中的商业体,预估总更新体量近100万方,这里的城市界面将持续焕新。
依托城市片区内的历史风貌街坊以及历史建筑诸如唐绍仪故居、德隆烟厂、泰山大剧院、山西大剧院等,复建运营上海铁路博物馆,天马书店、巴金图书馆等历史文化机构,一个生机勃勃,富有海派人文精髓的城市更新群落将焕新登场。
弘安里,包裹于城市风貌更新的精神内核,叠影海派历史人文生活的新风尚,持续焕新,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