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62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晨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上海收藏雷锋物品的藏家和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听听他们分享自己与雷锋的故事。
雷锋史料陈列馆3月5日起正式开放
最近,第二届“弘扬雷锋精神主题收藏展”巡展在浦东惠南镇的雷锋史料陈列馆启动。收藏展创新采用“馆社联动”模式,首展展陈来自浦东新区收藏协会收藏家们的580件藏品。
雷锋史料陈列馆由上海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与惠南镇当地文旅公司共同发起,历时两年筹建,面积二百平方米,通过“信仰之路”“精神丰碑”“薪火相传”三大主题展区,展出藏品四百多件,其中包含雷锋生前宣传史料二十多件、数字化档案二百余份。这些藏品由沪上收藏家冯建忠、倪胜昔、黄六根、陆树华四人提供。
雷锋史料陈列馆从3月5日起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第二届主题收藏展首站将于3月8日在馆内开展,全年计划举办专题活动60场。
2月13日,“雷锋班”第二十任班长齐兵同志赴上海雷锋史料陈列馆调研指导。3月2日,身残志坚的“当代雷锋”张戟在夫人陪同下,向陈列馆捐赠其个人收藏的127件雷锋主题资料。这位坚持公益数十载的模范动情地表示:“轮椅能限制我的行动,却禁锢不了传承精神的心。这些藏品属于人民,更属于需要精神指引的新时代青年。”
当年,雷锋叔叔是她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生前担任过抚顺市两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今年77岁的王宗慧阿姨是辽宁抚顺人,她正是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之一。
王宗慧告诉记者,当年她从其他学校转到本溪路小学(今抚顺市雷锋中学),因为觉得学校条件差,她就和同学逃学到公园(现在的雷锋公园)玩。正巧在公园里碰到了一位部队同志,在了解到王宗慧和同学逃学的原因之后,部队同志就邀请她们第二天来部队营房听雷锋讲故事。
“那天,雷锋从营房走出来以后,我们一看,是一位个子不高但很年轻的战士,我们就迎上去和雷锋叔叔握手。当我们听了雷锋叔叔讲述他的童年故事之后,我们这些同学都抱在一起痛哭起来。雷锋对我们说:‘我小时候想念书没有钱进不了学堂,有的时候我躲在窗户下听,要是被地主发现了,就要挨打挨骂的,你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应该珍惜。’”
“这是我第一次和雷锋叔叔接触,回校以后,我就向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提出要求,想聘请雷锋到我们学校做辅导员。当时我和同学到部队去请雷锋做辅导员,到部队的时候,指导员热情地接待我们,并答应给我们派5位解放军做辅导员。我们说,这回雷锋叔叔做辅导员,我们一定能进步得更快。”
王宗慧阿姨的孩子在上海工作多年,前几年,她搬到上海与子女共同生活,成为一名上海市民。在上海,王宗慧阿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深入社区和学校为市民和学生讲述雷锋当年的故事。
积极挖掘与雷锋有关的藏品
今年66岁的冯建忠是上海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也是沪上知名的收藏家,作为跟随雷锋精神成长的一代人,学雷锋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历程。
谈到收藏雷锋资料,冯建忠告诉记者自己与雷锋有缘:“1960年10月10日是雷锋担任小学辅导员的日子,这一天是我的生日,现在我也担任上海雷锋收藏馆的辅导员。雷锋20岁当兵,我也20岁当兵。他是1960年当的兵,我是1980年当的兵。雷锋在部队担任班长,我也做过班长。雷锋曾经是鞍钢化工总厂的工人,我是高桥化工厂的工人。雷锋认了个姐姐,名字叫冯健,我叫冯建忠。”
因与雷锋有缘,几十年来,冯建忠收藏了上万件雷锋有关的藏品,其中雷锋生前的宣传报道资料有20多件,举办雷锋主题展览70多次。
冯建忠告诉记者,这次在雷锋史料陈列馆的展陈活动,主要展出了一些有关上海的学雷锋的人和事,其中特别珍贵的有1960年12月21日出版的沈阳军区《民兵之友》杂志,这份杂志最早将雷锋形象登上杂志封面并发表署名文章,杂志的编辑陈传越还是浦东人。1963年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号召在全国青年中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上海《青年报》在当年的2月16日转发了相关消息,这也是上海地区较早刊发学习雷锋的报道。
而最早发表雷锋连环画的刊物是上海的《儿童时代》杂志。1961年3月16日,《儿童时代》第六期全幅刊登了由施正编写、韩伍绘画的《毛主席的好战士》连环画,用十四幅彩图介绍了雷锋怎样从一名孤儿成长为一名战士的历程。
1963年3月1日出版的《新民晚报》,第四版新闻标题是《文化广场今天上午激情昂扬万余青年听了雷锋事迹报告》,其中“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主席的题词。这也充分证明,上海是全国最早大规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城市之一。
文/晨报记者 严峻嵘 图/左旭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