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晨报杯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中华少年志 奏未来畅想曲

第十一届“新闻晨报杯”限时写作即将举行

闵行区黎明小学 徐森迪同学作品《AI未来畅想曲》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潘舒瑶同学作品《中华少年志》
普陀区新普陀小学西校 胡蝶同学作品《光荣城 薪火传》
莘城学校 张友睿同学作品《红色传奇》
杨浦双语学校 任钰琳同学作品《筑梦未来》
关注新闻晨报教育官微 “上海升学”微信公众号 在主页回复“新闻晨报杯” 获取更多活动详情

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迎来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等纪念日。为鼓励当代青少年立志进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自身,由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和《中文自修》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作品征集正在火热进行中。

本届活动围绕“逐梦向未来”主题,邀请上海市小学、初中学生共同参与实践与投稿。寒假里,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十分高涨,纷纷将自己走访上海地标、红色场馆的经历用画笔描绘、用文字记录;还有的同学挥笔洒墨,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收获、感悟用书画、文章来体现;正值新春时节,同学们提交的作品中还涌现了不少表现民俗、非遗、文化、古韵元素的作品,表达了小作者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活动最新进展】

目前,寒假阶段的实践作品征集已告一段落,组委会正组织专家进行紧张评审。小学组优秀书法绘画作品将进入奖项评审;同时,通过作品初审且报名第二阶段的小学生,将参与到限时写作环节中来。初中组社会个人报名学生将由专家组评审投稿作品后推优;集体报名学校学生由学校选拔推优,共同进入第二阶段限时写作环节。

请关注组委会于3月7日公布的小学组报名名单和初中组入围名单。

3月中下旬将举行第二阶段限时写作,细则另行公布。

【优秀作品选登】

梦想中国芯

东钰皓(上海市中国中学 六年级)

我是一枚芯片,我来自中国。

科研室中,一位位科研人员欢呼雀跃,有的甚至已落下闪闪的眼泪。耳畔,是机器发出的“嗡嗡”声响;头顶,刺眼的白光亮得我睁不开眼睛。看着科研人员们兴奋的神情,我不解地问:“我是谁?我在哪?我怎么会……?”一位年长的科研人员说:“你是一枚芯片,是一枚承载着中国命运与梦想的芯片。”我更不解,我在睡梦中亦反复问自己:“梦想是什么?我到底要做什么?”

我慢慢长大,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包括各种行业和领域。不过,作为一枚优秀的芯片,我很快攻读完了通信领域、汽车电子领域等高难度的课程,并以完美的分数通过了储存信息考试。这些都是芯片的必修科目。我明白,未来我会离开科研所,但挥之不去的,还是童年时期的疑问,“到底什么是梦想?什么是承载梦想?”

我鼓起勇气提出了疑问。年长的科研人员笑了笑,对我娓娓道来:“小芯,你是承载梦想的希望。以前,我们造不出芯片,有一堵技术落后、封闭、阻碍的墙树在我们面前。我们只能从国外进口芯片。它们是白皮肤的、黑皮肤的,却没有黄皮肤的;它们讲英文、西班牙语、法文,却没有讲中文的。进口的芯片不仅昂贵,而且是被外国淘汰的。后来,我们开始尝试自我突破,虽然那堵墙挡在眼前,限制了我们的行动,但它限制不了我们的梦想、决心,更限制不了我们追梦的脚步……所以,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打破了那堵墙,创造了你!”

我好似看到了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身影,就是为了我,一个新中国的梦想。我抬起右臂,“中国制造”四个字深深烙在手上,刻在脑中!在我诞生的那一刻,一个梦想实现了。

现在,我已经长大,离开了科研所。在计算机领域发光发热,我连接了所有服务器,努力为了承载梦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如今,我的同胞们已遍布四海,着手医疗电子领域、新能源领域等新兴领域,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闪耀光芒。我们永远记得,我们因梦而生!我们来自中国!

中国“芯”,世界眼,未来梦。我们会通向全世界,成为未来梦想的桥梁。

作品点评:小作者不仅抓住了一个很具代表性的领域——芯片,而且独具匠心、转换了叙事的视角,使得文章有了新意。

弹孔里的眼睛

张灿翼(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 八年级)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民族的记忆,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四行仓库,这座屹立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建筑,便是这样一处充满力量与精神的圣地。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敬仰,我踏上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探访之旅。

站在四行仓库斑驳的灰墙前,我数着那些深深浅浅的弹孔。阳光斜斜地穿过孔洞,在展厅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无数双半睁的眼睛,正凝视着苏州河对岸的繁华霓虹。

展厅里陈列着八百壮士的日记本,纸张早已泛黄卷边,可“誓与四行共存亡”的字迹依然清晰。我趴在玻璃展柜上,看见发报机键盘上深深凹陷的摩尔斯电码符号,仿佛听见当年滴滴答答的电波声穿透租界的靡靡之音,将不屈的信念传向四面八方。

最让我震撼的是那面用钢板加固的西墙。讲解员说,这是日军用平射炮轰击留下的伤痕。我伸手触摸墙上凹陷的弹孔,指尖传来粗粝的刺痛。恍惚间,我好像看见谢晋元将军在炮火中持枪而立,看见浑身是血的士兵用绑带缠住伤口继续投弹,看见女童子军杨惠敏在夜色中泅渡苏州河送国旗。

走出纪念馆时,正午的阳光灼得人睁不开眼。我忽然想起月考失利时蜷缩在被子里哭的自己,想起体育课上总也跳不过的跳箱,想起被奥数题折磨得想要撕碎草稿纸的瞬间。此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处,那些曾经以为天大的困难,在八百壮士用血肉筑起的城墙前,突然变得比苏州河的水波还要轻浅。

初春的风裹挟着白玉兰的香气拂过面颊。我站在人民广场地铁站,望着玻璃幕墙里自己穿着校服的身影。书包里装着参观时买的纪念徽章,金属在阳光下微微发烫。远处陆家嘴的楼群直插云霄,像一支支等待书写的巨笔。我知道,四行仓库的弹孔不仅见证了过去的悲壮,更在凝视着我们这代人书写未来。

作品点评:红色地标的走访文章不少,包括参观四行仓库的。但本文的新意在于,把弹孔比喻为一只只眼睛,曾见证历史的悲壮,如今又凝视着当下的我,“凝视着我们这代人书写未来”,于是很好地串联起了历史、现实和未来。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