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版面概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筑满意消费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每年“3·15”,都备受社会关注,这是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2月28日,新闻晨报面向全社会征集“3·15”新闻线索,截至3月13日共收集市民反映各类消费问题2000余件。

在梳理这些线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技术的跃进并未自动带来消费环境的优化,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披上新的外衣卷土重来。

对不少老人而言,牙齿种植技术的普及本应是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但80岁的陈老先生却因为种牙,一次性被英博口腔外滩店拔掉9颗牙险些丧命。令人忧心的是,记者暗访发现,前往英博口腔咨询就诊的老人非常多,其中不少来自社区推广。老人们本想用一辈子辛苦积攒的积蓄为健康买单,却因信息不对称、专业壁垒高等原因,沦为消费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不只老人,年轻人也会“踩坑”。在闲鱼上,看到宠物主人爱心满满地发帖为宠物找“好人家”,没想到被“中介”引流至所谓的“犬舍猫舍”:有人反映买到了生猫瘟的病宠,有人反映被推销猫粮狗粮,还有人被推销“购买会员”,但得到的服务却一塌糊涂。

文旅消费热带火了机票消费,“打闷包捆绑销售”的乱象多了起来。市民刘先生在“智行火车票”平台买的机票原价260元,但在第三方平台却花费了490元,其中230元是“搭售产品”。刘先生一怒之下,先后向12345市民热线和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最终获“退一赔三”。

同样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还有刘女士。为了畅玩迪士尼,她花费1万余元,向一家旅游咨询有限公司购买了所谓的“上海+迪士尼7天6晚华东精品自由行”行程,结果大失所望,只玩了一天就不得不终止行程。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20多人起诉这家公司。

此外,AI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本应让消费环境更透明,却被个别人钻了空子,甚至有人有意识地训练AI,用“擦边涉黄”的内容诱导用户,将消费者拉入“多巴胺成瘾”之渊,牟取暴利。

在数字经济重构商业生态的今天,消费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当技术沦为牟利的工具,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只会受到更深的伤害。

基于此,今年“3·15”,新闻晨报希望通过有深度的调查、有锐度的评论、有温度的服务,以特刊的形式,为全社会“共筑满意消费”贡献一份新闻力量。

3月15日下午2:30,@新闻晨报还将联合新浪微博,推出“热点消费乱象全揭秘”特别直播策划,邀请行业专家@上海市消保委-宁海、@刘典2021、@许桐楷、法律达人@张玉霞律师、媒体记者@老叶较真等走进直播间,共同开启一场深度对话,推动形成法治保障、政府监管、企业自律、消费者共同参与的高水平消费维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当每一次消费争议都能得到公正回应,当每一份消费评价都能成为净化市场的力量,消费体验方能真正令人满意,而这需要全社会形成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共识,让每一天都成为“消费者权益日”。今后,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任何有关消费的问题,欢迎您随时拨打新闻热线13524337940向我们反映。

我们坚信,每一次对消费权益的捍卫,终将化作推动商业进步的不竭动力;每一次对消费信心的守护,必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

晨报记者 倪 冬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