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演出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濮存昕、余隆、廖昌永齐亮相

上海之春开幕演出的幕后故事

余隆(左)、陆在易(中)、廖昌永(右)在彩排现场

“醒来吧,醒来吧。”舞台上,歌唱家廖昌永身着卫衣和牛仔裤,随着指挥家余隆和乐队共同奏出的旋律,在话筒前不断试唱。一曲结束,廖昌永和余隆围坐在82岁的作曲家陆在易的身边,三人对着乐谱复盘演出细节。

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3月23日晚拉开帷幕。开幕演出前一天,记者走进上海交响音乐厅的后台探班,捕捉到了艺术家们紧锣密鼓的彩排现场。

“我们这几天是昏天黑地地在工作,像《中国,我可爱的母亲》已经打磨了3天,但刚刚排练之后,陆老师还是注意到了一些细节需要调整,艺术家们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指挥家余隆在排练间隙向记者分享道。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着重彰显主题引领,此次“上海之春”的开幕演出以“和平向未来”为题,由指挥家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混声合唱团,联袂表演艺术家濮存昕、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男中音张功浩、琵琶演奏家李胜男、歌唱家陈剑波和陈家坡、女高音李秀英上演交响合唱《红旗颂》、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及《黄河大合唱》三首(部)反映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经典力作。

吕其明的《红旗颂》曾首演于1965年的第6届“上海之春”,今年是它创作首演60周年。过去60年间,《红旗颂》被改编成钢琴独奏版、铜管乐版、儿童版甚至考级版等十几个版本被无数次演绎。此次再登“上海之春”的舞台,94岁的吕其明将其重新修订成合唱版,让老作品焕发新生机。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由陆在易创作,是中国合唱史上第一部运用自白手法谱写的交响合唱作品。廖昌永曾在该作中担纲方志敏一角,首演亮相于1993年第15届“上海之春”的舞台。

“我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临近毕业的大五学生,能够和陆老师这样的大师合作,特别忐忑。”廖昌永回忆,陆在易对作品细节的把控非常严格,对每一个字眼、每一个语气等要求很高。彼时的廖昌永经过重重选拔脱颖而出,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踏出了第一步。此后的很多年,他虽然演绎过很多次这部作品,但每一次还是很有“心动的感觉。”

“陆在易老师也可以说是我的恩师,当年他在创作的时候经常把自己写得嚎啕大哭,可谓是呕心沥血之作。所以当年老师教我的,我到现在还记得住。不过,和32年前那个稚嫩的自己相比,如今再演绎这部作品,我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融入其中,处理上确实也更成熟了。”廖昌永分享道。

今年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开幕演出下半场的《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等创作于1939年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它不仅在当时成为全民抗战的精神支柱,更是在日后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英勇抗争的精神象征。

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在演出中担任诗朗诵部分,10年前,他就曾搭档过余隆演绎过这部作品。“我们曾经在北京合作过很多次,这还是第一次在上海合作。”余隆补充道。

濮存昕说,时隔十年,这一次他希望有一些新的突破。“回想第一代《黄河之水天上来》乐章的朗诵者是我在北京人艺的前辈田冲,当时没有麦克风,他都是用喊的。之后是林中华先生,还有李默然、瞿弦和老师等,他们的演出我都看过,也影响了我很多。”濮存昕分享道,除了向老前辈学习之外,他正在寻找自己的风格和标准。“我很多次在想象,光未然先生在那个严冬,在延安窑洞里,朗诵着自己的长诗,是如何感动了冼星海,创作除了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合唱交响作品。”

濮存昕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语言工作者,但在他看来,语音和音乐是可以彼此拥抱的。“我们一定要严谨地、有章法地把那些音乐信息讲究地、沁人心扉地演绎出来,和观众一起收获感动。”

除了大咖艺术家之外,今年的“上海之春”也有许多青年艺术家纷纷亮相,新人新作演出占比近40%。本届开幕演出中,就有不少年轻的面庞。

例如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95后”男中音张功浩是第一次参加“上海之春”开幕式,坦言与前辈老师们同台“十分紧张”。“舞台上,濮存昕老师朗诵完给我的眼神极具穿透力,真的不一样。虽然对于上海之春开幕演出来说我还是新人,但不能以新人的标准、而是应该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青年琵琶演奏家李胜男也表示,“要用手中的琵琶、用血肉之躯演出中华民族的强壮精神。”对此,廖昌永表示,“就像当年老师带我们一样,如今我们也应该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带着年轻人继续前进,这样我们的艺术才会生生不息。”

晨报记者 王 琛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