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廿一美术馆推出无·相·生——“器道泥心”袁恒艺术展。展览由上海廿一文化主办,跨界艺术家袁恒与策展人何飞联合呈现,通过实践艺术、装置作品及观者互动,构建物境、情境、意境“三位一体”的艺术场域。
展览现场物境解构:锡纸与陶土的虚实对话
在展览筹备阶段,艺术家袁恒通过一组富有象征性的装置作品为展览奠定了基调:一根质朴的泥柱与蓝色圆形地毯构成阴阳相生的空间意象,随后用红黑两色的绳索将大型根器紧密缠绕,营造出束缚与张力并存的视觉场域。开幕式上,艺术家亲自解开绳索的仪式性行为,既是对“解放”概念的具象演绎,也象征着对创作本真状态的回归。袁恒在阐释其艺术理念时强调:“创作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器物或材料本身,而在于参与者的自我蜕变过程。艺术不应被简单定义为表达工具,其本身就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特别指出:“我更倾向于创造一种开放性的艺术状态,将作品的最终诠释权交还给每一位体验者。”
展览期间,袁恒将保持全程静默,这一行为艺术实践旨在消解当代艺术中过度概念化的倾向。策展人何飞从学术角度解读道:“‘无·相·生’的主题深刻呼应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所有展品都是针对廿一美术馆特定空间量身打造的在地创作。”
学术主持张嘉荣博士通过对作品《陶》的专业分析,揭示了袁恒创作中的深层意涵:这件以女性躯体融合树木形态的雕塑作品,生动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古典智慧,同时也展现了艺术家对材料自然属性的独特把握。
情境共创:观者从旁观到共生的角色蜕变
展览突破传统观展模式,观众通过参与泥柱的“塑形-毁坏”静默行为,成为艺术场域的共建者。展厅中央的泥柱经反复重塑,撕掉当代艺术的概念标签,留下观者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
现场展出袁恒三千余件作品中的数十件代表作,包括《非鸟》(蓝釉,2010)、《嘶》(瓷施釉2009)、《火种的起源》(颜色釉,2018)等,涵盖陶、瓷、装置等多种媒材。廿一文化执行董事朱樱美表示:“这是一场由廿一、艺术家与观众共同浇灌的艺术结晶,人人皆是主角。”
问及这些创作的灵感来源,袁恒告诉新闻晨报记者:“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很多创意,每个人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灵感本身就存在,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应该抓住灵感的瞬间,并且结合脑海中的创意创作出来。”
即日起至4月20日,这场以“生命觉醒”为内核的实践艺术展还将持续发酵,读者朋友们也可以化身参与者,加入到这场艺术共创中,洞察生命存在的价值。
晨报记者 舒晓程 殷子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