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连续第五年,人身险“负面清单”发布。日前,来自保险行业的多个信源显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向人身险公司下发《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5版)》,这已经是监管机构连续第五年印发年度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从今年的版本来看,人身险“负面清单”大幅扩容,最新已经达到103条,相比前一年新增9条,重点体现在产品费率、精算假设方面,再次强化“报行合一”、规范产品设计等监管要求。
1 四大看点
梳理最新版的“负面清单”,主要有四大看点:
第一,新增9条“红线”,强化费用管控与精算审慎性。
新增条款集中于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领域,包括:禁止长期险(缴费期≥10年)将预定附加费用率集中在前两年,要求费用分摊与实际经营逻辑匹配;银保渠道佣金手续费比例过高的产品设计被列为违规,防范渠道恶性竞争;备案材料需列明总预定附加费用和总可用费用水平,避免费用假设与实际脱节。
第二,深化“报行合一”监管,严控费用一致性。
要求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阶段即落实“费用率与实际经营一致”,禁止备案费用假设与销售费用、利润测试费用倒挂;同一产品在不同销售渠道的精算假设差异过大被禁止,需统一管理逻辑。
第三,规范责任设计,防范误导与长险短做风险。
明确保额递增比例不得高于定价利率,避免消费者误判收益率;限制减保比例(如20%上限)及加保规则,防范变相突破定价利率;健康险等待期条款需基于客观判定标准,禁止以症状或体征作为拒赔依据。
第四,细化报送管理要求,提升产品透明度。
养老年金险采用偏离实际的预定死亡率将被视为违规,需提供合理定价依据?;同一产品不得同时报送多个销售渠道(如个人代理、银保等),避免渠道费用混乱。
2 消保再度升级
谈及此次“负面清单”对保险行业的影响,相关专业人士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升级,保险行业形象有望改善。理由很简单,条款表述规范化、理赔标准客观化等措施有助于减少销售误导和理赔纠纷,提升行业信任度,长期利好人身险市场扩容。
当然,保险行业短期合规成本会上升。保险公司需全面调整产品精算模型、费用分摊机制及渠道合作模式,短期内或面临研发成本增加和渠道佣金压缩压力。部分依赖高费用驱动的银保渠道业务可能收缩。
此外,产品同质化加剧,差异化竞争转向服务端。负面清单对定价、费用、责任设计的严格限制可能削弱中小险企的创新能力,行业产品形态趋同。险企需通过增值服务(如健康管理、养老社区)或?数字化运营?构建新竞争优势。而费用管控和“报行合一”强化将减少恶性价格竞争,缓解利差损压力;但佣金限制和费用透明化可能压缩险企利润空间,倒逼降本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