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演员的初衷,是因为我想要去别处,无论是地理上想更多旅行,看这个世界,还是对自己本身,想要探索自己、探索每个人对于世界不同的想法。在异国他乡拍片的时候有一种孤独感,我是很喜欢孤独感的人,因为可以思考。”
2025年4月11日到13日,由伊莎贝尔·于佩尔领衔的舞台剧《樱桃园》登陆上海文化广场。这是她第四次来上海,也是第二次在文化广场和观众见面。上一次是2017年6月,彼时她以“朗读者”的身份亮相,为观众朗读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朗读会前一天,中国导演贾樟柯还特地赶到上海,和她进行了一次暖场性质的对话,当时贾导的说法是:“从片场撂下一两百号人过来见于佩尔!因为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女演员要来,我怎能不来?”
时隔8年,于佩尔和贾导的友谊依旧,她在采访中也再次提到了自己对贾樟柯的喜爱,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和中国电影人合作。这会不会只是客套话?答案应该是“否”。比如于佩尔说这次演《樱桃园》,她邀请了导演邵艺辉来看,她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女性电影,同时非常喜欢邵导去年的那部《好东西》!
电影·于佩尔
1950年代,于佩尔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中产家庭。出道至今,她演了一百多部电影,被誉为“法国文艺片女王”。在中国她最初出圈的作品应该是《钢琴教师》,而2017年前后的一部《她》因为专注女性视角让她再次圈粉无数。
“我不是一开始就会演很强壮或者充满力量感的女人,一开始的角色也有幸存者,有一些角色是被害者,但是那些幸存者慢慢变成跟生活抗争并学会争取权益的角色。我很幸运生在一个开始有女性主义思潮的年代,所以能够有机会得到一些角色,正是因为这些角色,让我慢慢转变戏路。”
于佩尔也许不是同年代欧洲最美的女演员,但却是最有记忆点的一个,当然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很多角色的“极端性”,甚至包括有精神问题的,她的成名也在于她是一个不会在艺术上自我规训的女演员。
“你的意思是,我一直在演裸体的疯子?(笑)实话讲,我从来没搞明白过,变态、不耻或魔鬼这些形容词。人们为什么总是要用标签去定义一个人。这些形容词,就好像人们手里被塞了一面镜子,当人们害怕直面真正的自我,这些词也许可以帮助他们消解这种恐惧。”
但是在于佩尔看来,看电影这件事情,观众并不需要比赛给角色贴标签,表示自己看懂了,而是希望人们能够真正地喜欢这些电影,也希望是自己的角色能够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真实的共鸣。“有些人会用这些标签去遮掩他们的喜好。他们表面过着正常的生活,内心却起伏万千,无法与现实共处。当看到一个角色正勇敢地在处理他们自己无法面对的那些关系时,他们会感到被冒犯了,但我觉得,到最后,他们会享受这种冒犯。《钢琴教师》和《她》很受欢迎,就是一个明证。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观众看起来会不舒服,但不舒服又怎么样呢?我还挺喜欢不舒服的东西,只要这个东西跟观众的内心是有呼应的。”
舞台·于佩尔
上一次来上海,于佩尔曾经说过,自己是一个很懒的演员,不爱做功课。甚至在拍电影《钢琴教师》的时候,她也没有读原著,因为导演哈内克说不要去读。她甚至不喜欢排练,唯恐错过那些最新鲜最敏感的东西。
“我理解的表演,应当相信当下(present time),是what you do when you do it。你得相信你做这件事时那个瞬间的力量,这个力量能够让我感受到很多,表演出很多。”
所以她会演舞台剧,真的是一点儿都不让人意外,也许和拍电影相比,她更享受舞台。
演出前的采访谈到这次出演契诃夫的经典《樱桃园》,于佩尔也希望自己的表演可以有所不同:“很多人对契诃夫《樱桃园》的看法是悲剧,但我觉得契诃夫在动笔之初,可能还是更多地想要有喜剧的成分。所以,在创作柳鲍芙这个女主人公的时候,我还是用了更轻盈、有一些喜剧色彩在其中的演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这个角色变得更加肤浅。该高兴的时候可以高兴,有的时候又会突然很生气,我想更真实地去表达她情绪的变化,以这种方式去增加这个角色的深度。”
一个多世纪以来《樱桃园》被反复搬上舞台成为一代又一代导演膜拜的“爆款IP”,那么于佩尔又是怎么看待这个IP的?
“它是一个极富想象空间的、哲学的、充满隐喻的地方。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这也正是契诃夫的天才所在。它可以是一座庄园,也可以代表财富、某个人、某个地方。它就是一个乌托邦。”
那么对于佩尔自己来说,有没有一个像“樱桃园”那样的存在呢?她回答说有,但是更希望不要说出来。
法国女人·于佩尔
上海观众对于于佩尔的喜爱之心也和导演贾樟柯一样呼之欲出。2017年那次见面会,有观众提问的时候称呼了“于阿姨”立刻被嘘,人声自动纠错为“于少女”。这次2025年在上海的演出也遭遇了超强人气,记者是去看的第一场,当时因为堵车到座位已经19:37,离原定的开场时间过了7分钟,但是居然没有迟到。身边的小伙伴表示,因为观众人数超出剧场日常的平均水平,所以观众排队入场多花了一些时间。
为什么喜欢她?她身上“法国女人”的标签也是重要原因。记者曾经问过她一个问题,法国女人好像一直是“地球女人”的偶像,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于佩尔回答说:“女人必须学会走自己的路,无论生活当中出现什么变数,遵从内心,做自己。那些对女人约束的教条,一定要学会放弃。”
时隔8年,今年再见到于佩尔她已经72岁了,但是真的看不出来,最多60出头吧。她依然保持着好身材,皮衣和墨镜代表叛逆,阔腿牛仔裤和老爹鞋代表松弛感和时尚,而丝巾代表优雅。
就像她自己说的,女演员的年龄不是问题,所有角色最吸引她的以及最重要的点,是那个角色的思想、她的价值、她的命运,这些东西才是塑造一个角色必须的。所以粘贴复制到女性魅力本身也是一样吧——她最吸引人的点,是她的思想、她的价值、她的命运。
【后记】
于佩尔说这个春天是自己第四次来上海了,但有一个小遗憾,就是每次来上海都只能待几天,所以也没有机会很好地去探索上海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她这次也许了一个愿,希望能再次来到上海。下一次来也希望能更有“松弛感”一点,可以有时间去探索这个城市的不同面。
文/晨报记者 邱俪华
图/文化广场供图
插画/戎青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