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学记团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八初级中学记者站开展“守护非遗”采访实践活动

感悟匠心 体验竹丝编之美


晨报学记团暑假人文研学营招募中寻迹河南·溯源华夏 扫码了解详情

晨报记者 张智丽

“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子,我们国家就有500多种。这是佛肚竹做的茶则,这是梅鹿竹做的茶叶罐,这是实心竹做的餐筷……”

春日里的一天,上海非遗竹丝编技艺传承人程丽老师的工作室里,来了一群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的中学生。大家围着程丽老师,听她介绍各类竹制用品。最令大家惊叹的,还是那些竹编艺术品:有以白瓷为胎、纤柔竹丝编织成型的竹丝扣瓷,有以佛像为题、栩栩如生的竹丝画,每一件都诠释着传统手艺人的匠心。

创造创新

赋予寻常竹子不同寻常的价值

同学们一走进工作室,就被满室的竹编制品所吸引。竹子做的各类生活用品、竹丝编的各种装饰品,还有那摆在工作台上未完成的竹编半成品,经纬交织,无不让人心生新奇和欢喜。

工作室的介绍上,程丽老师的名字前,冠之以“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竹丝编传承人”,但面前的程丽老师,衣着质朴,带着笑容称自己为“手艺人”。

程丽老师出生于竹编之乡——四川的农村,从小跟着父辈学习竹编。但那时编的多是农具,工艺也比较粗糙。20多岁来到上海后,她发现在农村用的竹篓、竹筐在城市里没有市场,于是创造性地把农具做成缩小版:竹篓变成了可爱的香囊,竹筐变成了精致的果盘……小巧的竹编用品很快受到城市人、甚至外国友人的喜爱。

“传统手艺是基础,创新是生命力。”程丽老师说。之后,她又精进技艺,编织难度更高的竹丝扣瓷和竹丝画,让竹编制品成为了高端艺术品。

工作室里,展出了好几幅程丽老师的竹丝画作品。不论是慈眉善目的佛像,还是雍容华贵的仕女,都栩栩如生,难以想象这是用竹子编织而来。

程丽老师介绍说,竹丝画要选竹节在80厘米以上的青壮慈竹,经过数十道工艺,制成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竹丝,再进行编织。“一般100斤的竹子只能制作出1两左右的竹丝。”

“那编一幅竹丝画你要花多长时间呢?”一位同学问。

“有的几个月,有的可能要上年。”程丽老师回答道,“你们看,竹子出身普通寻常,但经过手艺人的创造创新,就有了不同寻常的价值。”

程丽老师的这句话,是说竹子,但何尝不是她自己一路走来的最好总结。

体验竹丝编

手艺能静心解压亦能助人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被带领到工作室的楼顶空间,体验最基础的竹编技艺——用挑二压二的技法,编织一个杯垫。

手把手教授技艺的,是程丽老师的两位弟子——小徐老师和大徐老师。两位老师事先帮同学们准备好了竹丝和示意图,并且起了个头,让同学们如法炮制编织下去。

“哎,我好像编错了,得拆了重来。”一位同学说。“我编出来的花纹看起来好像也不对。”另一位接话道。“小徐老师,我需要帮忙。”还有同学直接求助。小小的杯垫,考验着同学们的细心和耐心。

“我终于开挂啦!”经过老师指点的同学兴奋地叫道,手下的动作快了起来。不少同学也陆续掌握了规律。

明亮的春光洒在泛黄的竹桌上,竹子编织出的几何图形投影在地上,同学们埋头重复着挑二压二的动作,一片宁静。“这个太解压了。”一位同学感叹道。

一个小时后,同学们的杯垫陆续完成,每一件都是小小的艺术品。

同学们也注意到,耐心传授自己技艺的两位老师都是残障人士,于是和她们攀谈起来。小徐老师坦诚地说,自己曾经很自卑,生活也很艰难,但接触了竹丝编后,发现自己很喜欢这门手艺,于是坚持学下去。“现在,也有人买我的竹编作品,我也可以给你们上课,这些不仅给我带来了收入,还有他人的尊重。”

这便是程丽老师发起的“艺助行”公益项目,用手艺去帮助残障人士自食其力。原来,竹丝编的美,不仅是艺术美,还有善意美。

【学生感悟】

非遗助残,竹丝编美出天际

晨报小记者 杨羽澄(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 七年级)

一台充满非遗元素的春晚,把我对非遗的好奇值拉满。为了探寻非遗之美,我来到了“佛肚轩”——一个竹丝编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

工作室在苏州河畔的一条小巷子里,幽静和与世无争,是我对它的初印象。入口处的设计很独特,周正的屋顶上,留出一处圆形的镂空,一棵树从中向上生长,寓意“天圆地方”。

进入室内参观,一件件竹丝编作品令人惊叹。有小巧可爱的装饰小物件,比如灵动的“小鱼”、可爱的香囊、蝶形的胸针;也有精巧至极的艺术大作,比如栩栩如生的竹丝画,紧扣瓷胎的竹丝扣瓷。

令我更加震惊的是,工作室里几位正在认真编织的手艺人竟是残障人士。我有幸采访到其中一位。她从小腿部残疾,十分自卑,经济上也遇到很多困难。我想那时的她一定对命运感到绝望。但转机出现在她开始学习竹丝编,并长久地在“佛肚轩”里完善手艺。手艺让她有了稳定的收入,获得了他人的尊重。说到这里时,她的眼睛亮了,不再像谈论过去的生活时蒙着一层薄薄的灰雾。她在其中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她的自卑从此烟消云散。传承着这门手艺,她成为了一个恬静、温柔且坚定的女孩。

在她的指导下,我也体验了一把基础的竹丝编技艺——挑二压二。“要静下心来做,掌握其中的规律。”她耐心地手把手教我,让我从一开始的笨手笨脚,到后来的得心应手。

“做竹丝编要真心喜欢,否则做不好。”她感叹道。学习竹丝编十多年,她的作品日趋精致,不仅会被一些顾客看中买走,还在一些非遗技艺比赛中获奖。

非遗助残,是这间非遗竹丝编工作室主理人的善意之举。看着手中我的第一件竹丝编作品,我对非遗的魅力有了新的理解。

指尖竹韵,一场非遗编织之旅

晨报小记者 张承轩(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 六年级)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迎来了一次特别的活动——采访并体验古老而精美的竹丝编织。

走进竹丝编非遗传承人程丽老师的工作室,淡淡竹香隐隐而来,时间仿佛放慢脚步。展示柜上,各种用竹子做的用品琳琅满目。用佛肚竹做的茶则,用梅鹿竹做的茶叶罐,用实心竹做的餐筷……各种品类的竹子,被手艺人因材利用,变成了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制作难度更高的,是各种竹丝扣瓷和竹丝画。程丽老师拿着一把竹丝向我们介绍说,竹丝编的竹子都取材于四川的慈竹,从砍伐竹子到成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仅制作竹丝就需要经过刮青、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匀刀等十几道工序,最终将100斤竹子制作成8两左右的竹丝。

最令人兴奋的时刻莫过于自己动手制作竹丝编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心翼翼地编织起了竹丝编杯垫。起初,手中的竹丝似乎不太听话,不是交错错位,就是拉扯过紧。但随着我们不断的尝试,渐渐找到了手感,竹丝也开始在我们的手下变得服帖起来。每当完成一小段编织之后,我们都会兴奋地互相展示,分享彼此的喜悦。经过我们的努力,一个个竹丝编杯垫在我们手中诞生了。虽然花纹看起来还有些歪歪扭扭,但我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次的采访与体验,不仅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更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一份别样的乐趣与成长。

竹子,没有梅的凌傲,没有菊的高雅,也没有兰的动人,却仍被归为“四君子”之一,根本原因是它的刚直高洁。而这一点,也体现在了竹丝编上。

平平无奇的竹,被手艺人灵巧的双手刮丝、挑配、编织后,最终成为了灵动的手工艺品。精美的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被人赞美它的精巧,可它背后的汗水与艰辛又有多少人知道?

一个简单的竹丝杯垫,耗费了我们一个多小时。只有这时我们才悟出竹丝编背后的付出。匠人老师们有的甚至有身体上的残疾,但他们仍坚持传承、精进这份技艺。而手艺也反馈了她们,带给她们收入、尊重和自信。

不屈服于生活的困境,不攀援他人,自食其力。也许在创作竹丝编的时候,竹的品质早已渗透匠人们的血脉里。

——晨报小记者 徐麦麦(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 七年级)

我们先参观了竹丝编工作室。整个工作室不算很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很多竹丝编的物品。比如:竹丝编的小昆虫,竹丝编的佛像,甚至还有竹丝编的二维码。我拿起手机一扫,真的扫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来到楼顶空间体验竹丝编技艺。我们需要编的是一个楼梯状的杯垫,很是好看,但要编出这个好看的杯垫是个难题。两位老师已经帮我们编好了四行,并且讲解了一遍手法,但我还是没太懂,尝试编了几行后,发现自己编错了,只好前功尽弃、拆掉重来。我叫住一位老师让她指导我一下,她说,竹丝编需要耐心,还需要心静下来。她传授了我一个小技巧,我立刻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很快就掌握了编织手法。一个小时后,一个美美的杯垫就做好了。

——晨报小记者 孙奕萱(上海市市八初级中学 八年级)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