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85后编剧潘晓璇:

在上美影的创作沃土里 越了解前辈越觉得身上担子重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葫芦兄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动画创作者用热爱与匠心为观众们编织着美梦和回忆,用优秀的作品不断创造中国动画的辉煌,上美影85后编剧潘晓璇便是其中一位沿着前辈足迹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

当年在幼儿园舞台上戴着葫芦头饰表演的“铁娃”小女孩,如今已经成为了参与过《我们的冬奥》(《胖大圣借冰器》篇章编剧)《中国奇谭》(前期审稿、项目支持)等重要项目的创作力量,她的故事里,既有与上美影跨越三十年的不解之缘,也有对“中国动画学派”精神的虔诚传承,她参与的上美影新动画《灶君请吃糖》《节日里的中国》《开往明天的5633》也将和观众见面。

葫芦兄弟种下梦想的种子

潘晓璇和很多80后一样,是看着上美影经典动画长大的一代人——《大闹天宫》《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作品构成了她童年最鲜活的记忆。其中《葫芦兄弟》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她最喜爱的动画,更成为她与上美影最初缘分的起点。

幼儿园时,潘晓璇参加班级舞蹈活动,扮演“铁娃”(三娃),七个穿着同款服装、头戴不同颜色葫芦头饰的小朋友,在舞台上用舞蹈演绎七彩山的故事。“那时一起表演的小朋友们粉嘟嘟的,家长们在台下特别兴奋,觉得葫芦兄弟的形象在孩子身上具象化了。”她回忆道,第一次登台的紧张与兴奋,爷爷为救葫芦娃牺牲的感人情节,让她从小就感受到了上美影作品中“纯粹而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打动了童年的她,更在潜意识里埋下了对动画创作的向往。“现在回想,仿佛是和上美影冥冥之中的缘分。”

后来,从小就喜欢写作的潘晓璇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大一时,上美影到学校招募动画编剧,这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

“当时以为是参加培训班,没想到一进会议室就开始讨论项目。”潘晓璇回忆,那个冬日的上午,她在母亲的陪伴下走进上美影大门,第一次见到挂在墙上的《金色的海螺》原稿——层层叠叠的剪纸工艺,工艺的精细程度就是让她叹为观止。地下长廊里展示了传统音效制作方法(如用铁板模拟雷声、黄豆模拟雨声)、《阿凡提的故事》《西岳奇童》等木偶动画场景还原,更让她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上美影的创作氛围。

这次“误打误撞”的面试,让潘晓璇加入了动画系列片《猪猪吉利小财神》的创作团队。作为大一学生,她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提出了许多新颖想法,得到导演认可,这部动画剧集的名字也是她的创意——历经三天头脑风暴,这个融合了主角小猪、女主角“吉利”与财神元素的有趣片名确定了下来。

从此,潘晓璇几乎每月都会到上美影参与项目讨论,参与了多部动画系列片的编剧工作,大四毕业后顺利入职上美影,完成了她一直以来的人生目标。“上美影的创作环境是一片沃土,给予我们很广阔的创作空间。”

传承领悟

“中国动画学派”的奇趣美

在上美影,潘晓璇童年时看过经典动画的创作者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他们的创作经历与精神成为她职业道路上的灯塔。

她进上美影后第一个深入接触的前辈是《天书奇谭》导演钱运达先生,钱老的敬业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次项目讨论中,钱运达带着满满一摞手写意见稿,逐字逐句分析收到的项目故事梗概,让她深刻体会到“创作容不得半点马虎”。

“老前辈对于创作的那种认真态度,是我们后辈很需要去学习的。后来接触的比较多了就发现老先生特别乐观豁达开朗,一直乐呵呵的,钱老现在九十多了,我觉得这是他们长寿的秘诀,做动画让他们更年轻。”

和老前辈们交流越多,听他们讲述当年的创作经历,潘晓璇越是为前辈们为创作付出的心血而感动。

《金色的海螺》当时是剪纸动画的创新,再早一些的剪纸动画都是类似窗花模式,皮影戏模式很少见。担任副导的钱运达等主创为此特地学习了陕西皮影戏雕刻工艺,每天熬夜加班加点地雕刻剪纸,摸索着去探究创造属于上美影的“中国动画学派”。

另一位对潘晓璇影响很深的老前辈是胡进庆先生,他参与了《葫芦兄弟》《渔童》《金色的海螺》《人参娃娃》《鹬蚌相争》等上美影经典作品的创作,也是潘晓璇的重要导师。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潘晓璇曾和他聊过关于《鹬蚌相争》的创作,那时候的细节仍历历在目。

“当时胡老师的手已颤抖不已,但当讲到鹬的脖子如何用几十个关节连接起来表现动态时,讲到鹬蚌之间的互动如何表现时,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他的声音在抖,但对动画的热爱从未褪色。”潘晓璇说,不仅仅是他的语言,他的眼神和精气神,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励了她和上美影所有创作者。

“这是动力也是压力。我越了解他们,越觉得身上担子很重,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传承老一辈的精神,创作出高质量并符合上美影这个金字招牌标准的作品。”

在潘晓璇看来,上美影的“中国动画学派”体现在每一处细节里,前辈们的作品和付出的心血更让潘晓璇对上美影的“创作标准”有了深刻理解:内容要“奇趣美”——奇特的创意、有趣的表达、唯美的画面;既要接地气,让当下的观众产生共鸣,又要保持艺术高度,传承中国美学。

“好看”看似简单,实则最高标准

“中国动画学派”精神的传承,也落在了潘晓璇等上美影年轻创作者的日常工作中。2022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是潘晓璇参与的重要项目之一。影片里《胖大圣借冰器》这一部分,汇聚了上美影经典IP如孙悟空、葫芦兄弟、黑猫警长、大耳朵图图等角色,其中孙悟空的“胖悟空”设定成为一大亮点。

“最初设计的是孙悟空带着图图练滑雪最终成为滑雪高手,故事略显平淡,没那么奇特有趣。”潘晓璇说,为了让经典角色焕发新活力,团队大胆尝试颠覆性设定:让功成名就的孙悟空经历“躺平”阶段,变成圆润的“胖悟空”,一出场就是一个大胖子,再通过与图图的相遇,有了大练兵的新目标,再次共同成长成为滑雪高手。

这一设定其实面临不小的挑战——潘晓璇等主创会担心观众不接受“丑化”经典形象,但团队经过了调研后还是决定“抱着创新精神去尝试”,最终胖悟空的形象获得成功:圆润的身材、笨拙的动作与后期的蜕变形成反差萌,既保留了孙悟空的灵动特质,又融入了现代社会对“自我超越”的共鸣。

2023年,上美影出品的动画剧集《中国奇谭》横空出世,以八个风格迥异的故事刷新了观众对国产动画的认知,叫好又叫座,是当年最令人惊喜和惊艳的动画。作为前期审稿、项目支持之一,潘晓璇见证了这部“现象级”作品的诞生。

“我觉得只有在上美影的创作沃土上,才会诞生这么独特的《中国奇谭》。其实它很多内容都具有实验性,好在总导演和总监制对上美影美术风格和独特理念的延续拥有着良好的把控,而上美影又给予了分集创作者充分的发挥空间。”在美影近20年创作生涯中,潘晓璇经历了动画行业的变迁:从传统手绘到数字技术,从系列片为主到电影与剧集百花齐放,也面临过项目夭折、资金紧张、市场反馈不确定等困难。但她始终相信,“热爱是最好的动力”。

现在,潘晓璇正全身心投入到新动画的制作中,包括融合东方奇幻、悬疑探案的全新国潮IP《灶君请吃糖》,用轻松软萌的故事治愈当代年轻人的《开往明天的5633》,以及从“节日”视角展现中国民俗、礼仪、美食等传统文化的《节日里的中国》。

在家里,潘晓璇常和女儿一起讨论上美影的动画,“妈妈,你要做更多好看的作品。”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成为她对自己的最高要求。“上美影的前辈们用一辈子诠释什么是‘好看’,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就是带着这份标准继续前行。”

文/晨报记者 陆乙尔

图/受访者供图

插画/戎青钰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