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关注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卫星实现“太空演出”,电影承载“宇宙哲学”,航天文化可以很多元

2025航天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举办




一颗卫星就能实现“太空演出”,一部电影也饱含对宇宙哲学的思考,航天主题展更是撬动了相当规模的文旅消费。

4月23日,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上海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2025航天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举办。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论坛以“航天文化 多元表达”为主题,邀请航天科技以及文化艺术领域代表分享航天文化和各艺术领域的创新融合案例。航天文化不止有硬核科技,也有充满趣味的、艺术氛围感浓厚的作品,承载着大众科普的重要角色。

航天+文旅

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张涛介绍,当前航天文旅需求强烈,社会公众对航天文旅关注度参与度不断提高。在展览展示方面,自2016年中国航天日设立以来,主场的航天科普展览展示就备受关注。去年在武汉吸引了30余万人次现场参观,近60万人参观了珠海航展、九天揽月、探月工程巡展等航天主题展,广受航天迷科技迷喜爱。文艺影视方面,《流浪地球2》《我和我的父辈》等航天影视作品也频频引发关注。科普教育方面,太空课堂更是吸引全国青少年目光,海南文昌、甘肃金昌的火星基地、北京航天院所等成为研学夏令营热门目的地。

此前国家航天局还在北京成功举办了航天音乐节,融合航天文化与大众娱乐。此外在全国多个地区,航天文旅产业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如四川西昌打造国际航天旅游城,与乡村振兴结合,带动发射场周围的彝族村庄增收致富。山东海阳则开展近岸火箭发射观礼,仅2023年国庆假期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亿元。海南文昌充分依托航天发展的资源,龙楼镇仅2021年就接待游客813万人次。

如此看来,近年来航天文明效益着实凸显,通过航天IP及相关场景路线与沉浸式体验的旅游项目,衍生出文学、动漫、影视等完整的生态体系,正在助推航天+文化+旅游不断融合发展。

航天+文艺演出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金庭介绍了将航天技术和戏剧艺术结合的经典案例——一个即将在今年年底发射的“有戏号”卫星。与目前绝大多数在轨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略有不同,“有戏号”卫星主要以太空显示屏和自拍相机为主组合而成,承担包括影像数据上传、在轨的显示、在轨的自拍、并将数据回传等任务。

“有戏号”名字的诞生源于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打造的文化IP“中国有戏”,该卫星可以让一些戏剧作品在浩瀚的宇宙中,以地球为背景,通过卫星搭载的显示屏进行播放,再把这样的影像传回地球,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传播。

“目前这颗卫星已经进入了地面试验阶段,我们期待通过‘有戏号’,依托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等现代科技与文化领域进行创新融合,为艺术创作和展示开辟新空间,也让公众从更新的视角来欣赏艺术。”而除了戏剧作品,张金庭也表示未来还可以延展到诗歌、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领域。用一颗卫星,将太空文化和艺术传播结合起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2023-2025总台春晚总导演于蕾则分享了晚会演出舞台上航天科技的艺术化表达和大众传播案例——全网引发热议的童声音乐《玉盘》。“这个歌曲的原始创意就来自于词曲作者谭淇尹。她在去年看到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之后被激发了创作灵感,在春晚海选作品时,她的这首航天题材的作品就从上千首歌中脱颖而出了。”

航天+美术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所长沙永汇在论坛中介绍了如何将古老的版画艺术与“国之重器”融合创作。例如版画作品《一曲飞千年》就是把神舟十号航天员2022年正月十五的太空演奏与敦煌飞天壁画中伎乐天演奏的情景进行意向关联,以此表达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

画面左右两侧采用是二维空间概念,敦煌飞天人物的平面性表达;中间部分着重三维空间表现描绘航天员的太空演奏。画面人物和太空舱主体采用大透视角度,在体现太空中人物失重感的同时,极大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敦煌壁画中伎乐天的演奏与航天员的太空演奏在共有画面中形成相辅相成、相汇相融的态势,宛如同一乐队的组合,天地协奏古今共鸣。“10年前嫦娥奔月,中国航天用浪漫的诗意向宇宙写下第一行代码。今天,在艺术家的刀刻下,诗人的笔翼间,设计师的蓝图里,我们生生不息地表现太空文化和艺术的结合。对于艺术家们来说,我们是见证了时代的一群人。”沙永汇动情地说道。

航天+影视

当人类第一次将目光投向浩渺星海,航天事业便注定成为文明长途中最闪耀的精神图腾。从东方红卫星划破天际,到嫦娥奔月、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中国航天不仅创造了科技奇迹,更积淀了深厚的精神财富,而影视作为最具感染力的大众艺术形式,是让这些精密数据在光影交织的传播中绽放人文之花的桥梁。航天题材的影视作品不仅是对科技的记录,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艺术化诠释。

据保利影业总经理李挺伟介绍,2023年保利集团就曾参与出品了两部科幻片。《流浪地球2》里,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为拯救地球毅然投身太空,科学家图恒宇用数字生命技术延续女儿的生命,这些角色不仅是科技英雄,更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通过影片,观众看到了科技的魅力与人性光辉的辩证关系,在为视觉奇观深感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航天事业背后的人文温度。

而《宇宙探索编辑部》则是以荒诞喜剧的外壳包裹着对宇宙的哲学思考,影片中科幻杂志主编带领团队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程,看似疯狂的行为背后展现了普通人对宇宙的敬畏与热爱,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航天精神的另外一种表达。它不仅属于实验室和发射场,更属于每一个人仰望星空的心灵。这些细节可以让观众看到航天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融入到每一个平凡人身上的信仰与执着。

目前保利集团正在参与筹备的科幻电影《月球基地》,该片将通过多线叙事,把地球、月球、太空等多个场景融合呈现,利用大量国产虚拟技术,展现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挑战与希望。“希望通过这样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航天事业的全球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让航天精神在电影的故事中获得更具有共情力的表达。”李挺伟说道。

晨报记者 王 琛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