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车尚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2025上海车展:攻守易行 稳中求变

晨报记者 罗佳明

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如期开幕。作为本年度全球首个A级车展,此次盛会占地36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的近千家企业参展。首发新车数量超过百款,其中新能源车型的比例超过了69%。在展馆内,跨国车企与中国品牌的展台交错分布,新车在镁光灯下的亮相与技术竞争的暗流共同描绘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生动画面。这不仅是一场新车型的展示,更是一场涉及技术主权、产业生态以及全球话语权的无声较量。

回首2023年上海车展,在此之前,不少喊出针对中国市场特制的企业们,仅仅是为中国用户加长轴距,或者是基于海外产品,略微修改推出“中国特供产品”。而在那之后,仍有心深耕中国市场的海外汽车品牌们真正开始了“在中国,为中国”,开始基于本土供应链、本地研发和中国用户需求开发产品。

两年后的今天,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还是那个热闹劲儿,海外的经销商和车企仍然选择组团来参观。媒体日那天,每家车企的新车旁边都有一堆忙活着拍照、讲解的中外媒体人,还有不少拿着皮尺、笔记本的外国朋友。但是和两年前中国车企的技术、产品让中外观众看得眼花缭乱不一样,今年海外车企们已经准备好要抢风头了。两年多来的厚积薄发,现在都集中体现在了这届上海车展上。

从“口是”到“心是”

不难预测的是,2025年的上海车展,或许将是一场分水岭式的存在。与往次不同,少了车模们的争相斗艳,各种突发事件转移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各家的设计师、工程师、负责人、亲自上阵,一切中心重新回归产品本身。这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观众印象中转身迟缓的合资品牌们。回过味来的众多品牌带来了一系列更加本地化,前瞻化的新产品。

宝马集团携旗下三大品牌BMW、MINI与BMW Motorrad超30款新车型与多项首创新技术亮相2025上海车展:从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带来的智能驾控技术,到首创BMW新世代智能超感座舱和全新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驱动的人机交互创新,宝马集团以前沿科技演绎电动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这些全新车型和新科技展示,体现出宝马正携手中国力量,全面应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创新技术,凭借数字化加持的全新人机交互和智能驾驶乐趣,将“中国速度”转化为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动力。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首款中国专属新世代车型为BMW iX3L。目前,首款国产BMW新世代车型已在沈阳下线并开启全面测试,明年与中国消费者见面。以BMW新世代车型为代表,宝马将全面开启强大产品攻势。2025年,宝马集团计划在中国推出10余款新车型;2026-2027年,将推出包括新世代车型在内的20余款BMW新车。

无独有偶,"理解中国市场的数字化消费诉求已成为跨国车企的必修课。"2022年时任大众集团监事会成员卡瓦洛在《法兰克福汇报》专访中直言,"车载交互系统的文化适配性不容忽视——德国用户视作冗余的K歌功能,恰是中国家庭用户的刚性需求。"这番论述揭示了跨国制造商的认知转折点。该年度第三季度,大众全球CEO迪斯联袂中国区数字化负责人常青,通过本土社交媒体平台重申车载娱乐系统的战略优先级。此时,基于M EB电动架构的ID家族虽延续了德系机械素质优势,却未复制燃油车时代MQB平台的市场统治力。这印证了产业变革的残酷现实:传统制造巨头引以为豪的工程思维,正遭遇智能电动时代的场景化需求解构。

为破解在华发展困局,大众集团启动史无前例的"中国优先"战略:从牵手新势力代表小鹏汽车,到强化与上汽集团战略协同,再到联姻自动驾驶芯片企业地平线,这套组合拳打破了跨国企业惯有的技术闭环模式。这种转型范式正在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中形成示范效应,各企业纷纷通过本土研发中心扩建、供应链深度绑定等方式重构中国战略。

产业格局的剧变催生加速度竞争。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成为检验跨国车企"中国化"成效的试金石:南北大众双方高管以产品力互鉴方式展现体系协同。展台中央,三款差异化电动概念车构成战略矩阵——ID.AURA(一汽大众CM P首作)、ID.ERA(上汽大众增程解决方案)、ID.EVO(大众安徽智电旗舰),昭示着德系巨头正在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转化为产品定义的新坐标系。

合资攻擂

至少在目前看来,当前产业演进呈现显著特征:依托本土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主流合资品牌正快速弥合智能技术代差。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合资阵营新车型在数字座舱交互响应速度、L2+级辅助驾驶场景覆盖率等核心指标,与自主品牌差距已收窄至12个月内。这种追赶态势印证了产业技术扩散的加速度规律。

然而结构性挑战依然存在。研究报告指出,2019-2022年合资车企在电动化转型窗口期出现的战略预判偏差,导致其错失关键市场卡位时机。在此期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不足5%飙升至35%,形成具有排他性的用户认知壁垒。当智能电动车完成从"政策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时,传统国际车企的市场主导地位已然式微。

2024年自主品牌年度批发份额突破65%,零售份额突破60%,较去年增长9个百分点。自主车企迅速成为头部绝对主力,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持续占据头部领先位置,厂商销量份额从上年度32%上升到2024年的39%。

另一方面,自主乘用车高端化突破明显,2024年12月份,20万元以上自主品牌车型占比从2022年的27%上升至2023年36%,再上升到2024年的41%。其中,12月20万以上新能源车自主占比从2022年的67.4%,上升至2023年的70.6%,再上升到2024年的74.4%。在如今新一批本地化产品的助推之下,合资车企高管喊出的“合资不是落后代表”的口号终于落到了实处。

正如齐普策所说,中国客户是全球数字化需求最领先的群体,能获得中国青睐的数字化产品,也必将在全球市场成为引领行业变革的典范。而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打造出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只是第一步。在这个内卷的汽车市场,自主品牌极快的产品迭代升级速度,车辆的买卖也不是之前的“一锤子”买卖,后续车辆软件乃至硬件的升级,用户社群等一系列汽车买卖之外的竞争,乃至极致内卷之中,一些非常规的竞争手段,似乎仍是合资车企需要迅速跟进的板块。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