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由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航天基金会与上海报业集团联袂主办的2025航天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盛大启幕。
本次论坛以“航天文化 多元表达”为核心议题,旨在推动“航天+”与文化、艺术、科普的深度融合,促进航天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以此点燃公众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时代热情。
论坛期间,新闻晨报不仅隆重首发了精心策划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特刊,还在科普展示活动中设立了特色展台,并组织新闻晨报小记者进行探营互动。
当天,奥运冠军全红婵在“中国航天日”科普展区,接受了新闻晨报小记者的采访,热情回答了他们的提问。全红婵还给中国航天员送上祝福:“希望他们在太空上能够多运动吧!”
东方红一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嫦娥五号返回舱、火星车……4月26日的航天科普展上,许多展品给晨报小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观展的同时,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学习和感受着“两弹一星”精神、航天载人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激发着他们追逐梦想、深入探索的勇气。
晨报记者 崔翼琴
【采访手记】
触摸星辰的温度
徐汇区逸夫小学 周允舜
当明朝的万户在火器轰鸣中化作星辰,当加加林的脚印刺破月壤的寂静,人类从未停止对苍穹的探索和仰望。当我站在长征火箭的模型前,指尖轻触冰凉的金属外壳,仿佛也触摸到了中国人千年来的飞天梦想。
刚踏进展馆,我就被眼前这炫酷夺目的大屏幕所吸引,上面正播放着航天活动的宣传纪录片,震撼的画面与头顶上灿烂星河的灯光交相辉映,有一种置身于太空中漫步的感觉。
接着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走进每个展览区域,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从月球表面和背面采集的月壤,这是十分珍贵的“太空宝藏”。看似灰扑扑的普通“泥土”,却蕴藏着月球诞生的秘密,也拥有着地球上或缺的资源“氦-3”,用它发电不仅不会产生污染,一小卡车的量据说还能供全中国用一年呢。
老师还给我们科普了“航空”和“航天”的两个词的区别,航空是不穿越大气层的飞行,但航天却可以借助速度和外力穿越到更高的高度,例如外太空等。我还知道了在八大行星中,金星是最危险的行星,因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以融化铅,而且有剧毒的大气和硫酸雨,致使探测器无法靠近,大大增加了探索难度。相比之下火星则“温和”多了,虽然常年有沙尘暴影响,但我们已经可以在大喇叭下听到由火星车“祝融号”录制的火星风声,“呼呼”的风声仿佛有谁在遥远的星球上打招呼呢!
整个展览上有很多1:1复刻的航天模型,例如“天和核心舱”等,更有嫦娥五号的返回舱和降落伞等实物展品,看着返回舱表面被高温灼烧的“黑乎乎伤疤”,我心想,这不正是它带着月壤穿越灼热的大气层而留下的“英雄勋章”吗?也情不自禁为这些航天探险家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
回家的路上,手里拿着沉甸甸的《新闻晨报》赠予的航天特刊,似乎感受到了来自星辰的温度。我暗自许下祝福:“希望中国伟大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也希望所有航天人们能起落平安!”
星辰可及
从8岁到13岁,我的追“星”之路
华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 黄雪润
“明天中国航天日,你有机会采访全红婵。”周二晚上,妈妈的话让我手中的采访本“啪”地掉在了地上。短短几个小时,我要准备一场期待五年的相遇。
记忆中的那个夏天格外明亮。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跳水台上,13岁的全红婵如一支离弦的箭,划破水面,惊起一片赞叹。她甩动短发时飞溅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那一刻,8岁的我在电视机前屏住了呼吸。
五年光阴流转,当13岁的我在中国航天日的展馆里再次遇见她,时光仿佛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折叠。18岁的全红婵站在航天展板前,短发依旧利落,眼神却多了几分沉稳。我低头看了看自己胸前“新闻晨报小记者”的红马甲,它在灯光下格外鲜艳。全红蝉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还在为航天事业送出祝福时,调皮地做了个拉伸动作。她的笑容瞬间将我心中的紧张拂去,五年的期待画上完美句点。
采访间隙,我仔细参观了航天展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模型巍然矗立,嫦娥探月工程的展板前围满了观众。最让我震撼的是空间站核心舱的1:1模型,透过舷窗仿佛能看到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工作的场景。这些展品让我对航天事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就像全红婵用她的每一次跳水,探索着人体的极限。
采访结束后,在即将登台领取航天特刊前,我终于鼓起勇气,从包里掏出那封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的手写信,还有精心挑选的奥乐米拉玩偶。“全红婵姐姐,”我的声音有些发抖,“我是你的粉丝。”她愣了一下,随即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接过礼物时还轻轻“哇”了一声。我随即问她要了签名,她欣然答应了。我的采访本上,就这样多了一行潇酒的签名,笔尖在纸上划出流畅的线条,就像她入水时的轨迹。
暮色渐浓时,我走出展馆。上海的天空难得清澈,几颗早出的星星若隐若现。怀中的采访本沉甸甸的,不仅因为那个签名,更因为这一天赋予它的意义。五年前那个在电视机前欢呼的小女孩,如今通过《新闻晨报》的平台,不仅完成了专业采访,近距离感受了航天科技的魅力,更实现了作为粉丝的心愿。我突然明白,成长就是这样奇妙——当我们勇敢追逐星星时,不知不觉间,自己也站在了离光更近的地方。感谢《新闻晨报》,让我懂得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航天员,在生命的轨道上,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而有些光,看似遥远,其实只要我们勇敢起跳,就能触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