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学记团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航天科普展给小小少年播撒梦想之种


晨报学记团2025暑假人文研学营(河南、山西)正在招募

2025年4月26日,来自沪上各个中小学的新闻晨报小记者们,作为“专业观众”团队,打卡2025年“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展示活动。“东方红一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嫦娥五号”返回舱、火星车、火箭发动机、太空育种产品等等,一件件重量级展品大大满足了小记者们的好奇心。

在观展的同时,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学习和感受着“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激发起他们追逐梦想、不断探索的勇气。

星空下的愿望

晨报小记者 吴 凡(上海市静安区永和小学 四年级)

从小,我就喜欢暑假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仰望星空。深蓝色的夜空中,无数个小星星一闪一闪,好像在对我眨眼睛。当我长大一些,有一次夜宿黄山山顶,头顶上的浩瀚星河,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偷偷在心里许下一个愿望:我要去星星上看一看。

今年的“中国航天日”科普展来到了我的家门口,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参观。“东方红一号”、长征系列火箭、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月壤、月球车……一件件展品,让我一次次想起小时候的愿望——我感觉离它越来越近。

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是嫦娥5号返回舱。虽然它浑身黑乎乎的,但它还是安全地把月壤样本护送到地球。讲解老师说:“它身上黑乎乎的东西是‘烧蚀材料’,看起来像焦炭,却是真正的太空盾牌,当它以每秒11公里的速度冲进大气层时,表面材料会像蜡烛一样慢慢燃烧,把热量带走,保护好舱内的月壤样本”。

我还看到了太空家园的模型,这里有宇航员们在太空培育出来的各样蔬菜种子。听说这些种子去太空旅行回来后,基因可能发生变异,比如变成能抗虫的辣椒,能在沙漠生长的小麦。我还看到展台上有一个比篮球还大的南瓜模型。我不禁畅想,将来,我也许不仅可以坐着飞船上太空,畅游星河,甚至可以住在星星上,还可以在星星上种菜。

晚上,我枕着从航空展上带回的“战利品”进入了梦想。我看到天上有颗星星在对我招手,邀请我去它那里做客。长大后的我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实现了小时候在星空下许下的愿望。

长征火箭带我去追星

晨报小记者 陈家茗(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 三年级)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当我踏入中国航天日的展览现场,亲眼见到雄伟壮观的长征火箭时,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在我心中回荡的格外清晰。

站在长征系列火箭的模型前,我被它那高大挺拔的身躯深深震撼。它就像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巨人,静静的矗立在那里,却彷佛随时准备冲破云霄,奔赴浩瀚宇宙。我不禁想起,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那是中国航天迈出的关键一步,中国从此在宇宙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努力奋斗下,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不断发展壮大。你看那胖墩墩的“胖五”,身高57米,直径5米,起飞重量超800吨,能把25吨重的东西送到近地轨道,真是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因为它,我国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走出展览现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参观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长征系列火箭的魅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航天精神的内涵。它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是一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更是一种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精神。这种精神,像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与“祝融”的千年之约

晨报小记者 徐梦哲(上海市浦东新区白玉兰小学 三年级)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什么样子的?月球车和火星车到底长什么样?月球上的土壤和地球的土壤有什么区别吗?在第10个“中国航天日”,我带着这些疑问,跟随新闻晨报学记团,走进世博展览馆,参观“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航天科普展。

展厅内陈列展示了各种航天器、探测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VR互动体验游戏。我戴上VR眼镜,“祝融”女神出现在我的面前,带领我体验了一次星际穿越。

传说在很早以前,中国有一位火神,名字叫“祝融”。他长着兽身人面,架着两条飞龙,拥有掌控火的力量。古人们因为对外界的未知与黑暗感到恐惧,所以躲在洞穴里。但他们期盼着火种照亮世界,所以,他们将祝融奉为神灵,希望得到他的护佑。

2021年5月15日,我国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着以“祝融”命名的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火星车上配备的声音测量探头,首次采集了火星上的声音。“来,听听来自火星的‘你好’”,讲解老师邀请我们站在一个声音放大器下。我好奇地凝神倾听,来自火星的声音比来自地球的声音更低沉、更小声、更缓慢。老师解释说,原因是火星上传播声音的大气环境与地球上不一样。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次次升空,再到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建设“天宫”空间站、开启探月工程、实施火星探测计划,中国一代代航天人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实现了与“祝融”的千年之约。

一场与航天的深度邂逅

晨报小记者 张元坤(上海市世外小学 三年级)

周末的一天,我怀着满心期待,走进了2025年“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展的大门。那一刻,仿佛置身于深蓝色的浩瀚宇宙之中,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航天邂逅。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模型,它像一个发着银闪闪光芒的大球,四周有四根天线,而且它还会唱歌呢!

接下来遇见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它们像一个个士兵,笔直地挺立在展厅一侧。据讲解员姐姐介绍,其中胖墩墩的“长征五号”,是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了25吨,是以往长征系列火箭的2-3倍以上。而正在论证的“长征九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00吨呢!

再一转身,迎面而来的是一对“姐妹”,它们都来自月球,却从未相见,因为“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把它们带来地球,才得以相遇。它们就是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壤”实物。我近距离地观察了一下,展出的月壤外表棕色,都是颗粒形状,上面有一点点其他颜色的小点点。我猜,那可能是月球上的矿物质,说不定是地球上没有的呢!

再往前走,一件神气的中国航天员舱外航天服吸引了我的目光。宇航服采用特殊功能材料制成,能有效抵御空间辐射,耐受极端高温、低温环境,同时可防护微陨石等小天体的撞击。宇航服配套的头盔由四层防护结构组成,也能为宇航员头部提供可靠的防护。宇航服的下肢部位连接着一根管子,管子的末尾是一个巨型箱子,这就是“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它能够为宇航员输送氧气,还能够给宇航员吹“冷空调”,因为宇航服里太热了。

离开展厅时,我的脑海中依旧不断回放着“东方红一号”模型的银辉、长征火箭的磅礴、月壤的神秘以及宇航服的精妙。这场与航天的深度邂逅,不仅让我触摸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脉络,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索宇宙的种子。

【节 选】

步入展厅,满目深蓝。抬头一看,大屏幕上,写着“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几个大字。这是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引用了张九龄爷爷的诗。千年前,古人对月亮的深情凝望,成为了今人的探月梦。

带着浪漫的诗情,我开始了参观。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个“会唱歌的银球宝宝”,它有4根天线,最长的有3米!它可是首颗发展中国家的自制卫星。接着是我们的长征系列火箭家族。第一位登场的是长征二号,它身材修长,箭身上还“贴”着“神箭”二字。它的身旁,是胖墩墩的长征五号,也就是“胖五”,它的直径有五米!最后,是会“游泳”的长征十一号,它可是长期居住在大海上的哦!

——晨报小记者 姚幽悠(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 四年级)

此次展览亮点十足,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月球正、背面月壤的同框展出,月球正面月壤来自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本;月球背面月壤取自嫦娥六号返回器带回的1935.3克样品,采自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这也是人类首次获取的月球背面样本。我们能够如此近距离地去观察,感受来自神秘宇宙的魅力。

随后我还在“星际探索·前传”大型宇宙探索VR沉浸体验展进行了体验。戴上VR设备,执行火星登陆任务,穿越木星环带感受时空扭曲,在黑洞边缘见证恒星坍缩。25分钟的沉浸式体验,简直太过瘾了。

——晨报小记者 邵思珩(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 三年级)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