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学记团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晨报学记团交华中学记者站开展航天科普研学活动

触摸星辰脉搏 激荡青春梦想


晨报学记团2025暑假人文研学营 正在招募

“它叫‘萤火一号’,名字来源于古人对火星的称呼‘萤惑’,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

“这是多星发射上面级轨道运输器,被称为‘空中巴士’,能够携带多颗卫星升空,在不同的高度把卫星精准释放出去。”

“这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共发射98次,无一失败,被誉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金牌火箭’。”

5月22日,上海航天科普教育研学基地的展厅内,一位讲解员被50多位初中生团团围住。他们认真地倾听着,不时地提笔记录,还与讲解员提问互动。

他们是来自晨报学记团交华中学记者站的50多位小记者,正在开展本学期的校外参访活动。硬核的航天科技,动人的航天人故事,激荡着一颗颗少年的心。

从“低轨导航”到“一箭多星”的震撼之旅

晨报小记者 韩晓冉 上海市民办交华中学 初一(2)班

近日,我有幸作为新间晨报学记团的一员,参观了上海航天科普教育研学基地。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航天科技探索之旅,让我不仅对中国航天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坚定了努力攀登、报效祖国的信念。

“上海航天八院”作为我国重要的航天科研机构,承担着“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研发任务。这简短的五个字背后,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从讲解员姐姐口中,我们了解到,从导弹防御到火箭发射,从卫星制造到飞船设计,再到深空探测器的研发,每一项任务都代表着国家航天实力的突破。

首先,我们了解到低轨导航增强星座系统,它能够将导航精准到一个大拇指指盖大小的程度,我一边记着笔记一边不禁为这项技术的精密度感到惊叹。这项技术在智慧农业、无人驾驶和无人机快递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它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随着讲解员姐姐的介绍,我们移步到了精致微纳技术试验卫星的展厅。它以更小、更轻、更低成本的特点,实现了卫星发射的商业化,展现了航天科技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同时,被称为“空中巴士”的多星发射上面级轨道运输器也令人惊讶,它能够像巴士车一样,携带多颗卫星“乘客”出发,并且在不同高度的“站点”上,精准释放卫星“乘客”。这种高效灵活的发射方式,大大降低了航天任务的成本。

我们又来到了长征六号火箭的展厅,它具有燃料环保、发射方式灵活和短周期等特点,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二十星”的发射新纪录。

展馆中介绍的反无人机系统,则展示了航天技术在民用安全领域的创新应用,它的灵活、简单、便携和简式发射特点,为无人机管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航天知识,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祖国实现新的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

当少年遇见星辰大海

晨报小记者 成浩廷 上海市民办交华中学 初一(4)班

5月22日午后,我们交华中学的初一年级小记者踏入上海航天科普教育研学基地,一场触碰宇宙脉搏的探秘之旅就此启程。阳光透过基地的玻璃幕墙,将火箭模型的轮廓镀上金边,仿佛在诉说着中国航天的铿锵足音。

叩响航天之门:解码“八院”的星辰答卷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深入了解了“上海航天八院”肩负的国家使命——从导弹筑起国防强盾到火箭引擎撕裂云层,从卫星织就天网到探测器翱翔苍穹,这里的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在改写中国航天的高度。

尤其当目光聚焦于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模型时,其背后的科技密码令人惊叹:采用第一代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如同给火箭装上“绿色心脏”;独创的单星快速发射与多星组网发射技术,让“一箭二十星”的壮举成为现实。

小身材大作为:微纳卫星的能量奇迹

基地展厅中,一枚巴掌大小的卫星模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那是精致微纳技术试验卫星。当得知最小的微纳卫星重量仅有10千克,却能凭借体积小、功耗低、开发周期短的特性,在科研观测、国防监测、商业应用等领域担纲重任时,我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这颗“太空小精灵”如同科技魔方,将巨大的能量压缩进微小的躯体,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在微纳卫星领域“以小见大”的创新魄力。

仰望与前行:在研学中播撒航天种子

参观全程,我握笔疾书,在卫星与火箭模型前驻足沉思:当长征六号的模型直指穹顶,当北斗卫星的模拟信号在屏幕上闪烁,未来航天的图景在脑海中渐次展开。我曾无数次仰望星空,而此刻更懂得:航天精神不仅是仰望时的浪漫,更是脚踏实地的深耕——那些关于发动机燃烧效率的计算、卫星轨道的精密推演,都需要以扎实的学识为基石。

这场研学之旅,不仅让我们触摸到中国航天的硬核实力,更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航天精神,将对宇宙的向往化作学习的动力,让科技强国的梦想,随着未来的火箭一同飞向浩瀚星河。毕竟,人类的征途,从来都是星辰大海。

探索九天的脚步,从未停止

晨报小记者 王嘉怡 上海市民办交华中学 初一(3)班

从屈原《天问》的浪漫诘问,到“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从“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到探月工程的嫦娥系列卫星……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早已深植于文化基因中,我们从未移开仰望星空的目光,停下探索九天的脚步。

5月22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上海航天科普教育研学基地,回望中国航天人探索九天的脚步。

第一展厅内,树立着一个比人都高的“庞然大物”。“它叫‘萤火一号’,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讲解员解释道,很多人或许都没听说过它,因为2011年它搭载在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内部,由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但变轨失败,落入了深海。听着讲解员的话语,我感到震撼无比,尽管出现意外而未能如愿,但它的存在,仍然代表着我国尝试火星探测的“起点”,为后续自主研发积累了经验。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个自主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并成功登陆火星。

在中国空间站模拟展厅里,我们又一次听到了类似的故事。曾经,中国因国际合作框架限制,未能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面对技术封锁,中国自主研发的“天宫空间站”横空出世,并实现了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的“太空之吻”。“现在中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里,工作和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可以通过空间种植技术,吃到自己种的蔬菜,还能依托中继卫星系统,上网搞直播,大家是不是看过他们的‘天宫课堂’啊?”讲解员讲解道。“如果能和我们一起联网打游戏,那就更好了。”一位同学的话语,逗笑了所有人。

演播厅里,灯光渐暗,大屏幕上,依次播放着火箭发射、火星探测器着陆、空间站对接的震撼画面……所有人都安静看着,沉浸其中。

我们从未停下脚步,也不会停下脚步。

【感想节选】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天宫空间站”模拟展厅。透过舷窗,能看到航天员生活区的环形设计,触摸到1:1还原的实验柜。讲解员说:“每个零件都经过上千次振动测试,确保在太空极端环境中稳定运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航天工程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无数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的结晶。

这次参观让我明白,航天不仅是尖端科技的比拼,更是团队协作与坚韧精神的传承。从导弹守护国土安全,到卫星守护人间烟火,再到深空探测器解答宇宙之谜,上海航天八院用行动诠释着“探索无界,逐梦有为”。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以前辈为榜样,以科学为翼,向着更辽阔的外星球进发!

——晨报小记者 张哲莅 上海市民办交华中学 初一(2)班

火箭展厅里,展示着三种火箭的模型。讲解员讲解道,其中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共发射98次,无一失败,被誉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金牌火箭”。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每一枚火箭都承载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次成功都是对祖国航天实力的有力证明。

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再到火星探测,我们不断刷新着世界的认知。更令人自豪的是,中国航天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将“萤惑”谐音的“萤火”命名火星探测器,让“嫦娥”登上月球,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九天的向往被一一实现。这些富有诗意的名字,不仅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让航天科技不仅是冷冰冰的机器,更具温度和情怀。

—— 晨报小记者 殷子涵 上海市民办交华中学 初一(2)班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