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躺平不是人生的必要选项

马伯庸:打工人还是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一切要从2013年讲起。

那时候,马伯庸还处于白天上班,晚上写稿,顺便给新生儿换尿布的状态。有天外出遛弯时,他在小区门口遇到了片警老刘。老刘讲了个段子:“附近有个小饭馆,消防通道总是堆放杂物,怎么教育都屡教不改。后来有个道长路过,说你这风水不对,挡了财运,老板连夜就给清干净了。”他被故事逗得哈哈大笑,心想如果有个道士管理居民区应该也挺有趣的。

这个想法从此在他心里生了根,直至偶然间读到汪曾祺改写的《聊斋志异》和古龙的《七杀手》,故事终于慢慢长出了枝丫。不当一个紧迫的任务,纯粹作为一项休闲游戏,一晃十几年,断断续续,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竟然在2024年诞生了。

这个故事构成了即将上市的新书《桃花源没事儿》,它是马伯庸的畅销书系列“见微”历史短小说第三部作品,前面两部作品《长安的荔枝》和《太白金星有点烦》被称为“打工人嘴替文学的天花板”。

他在本书后记中感慨:“若单纯以动笔时间和停笔时间来衡量的话,这本书是我写得最长的一本,没有之一。因为它的创作时间实在太长了,以至有意无意中,也保留了我这十多年来心境变化的痕迹……让它保持着这种斑驳的风貌,就当是留住了我的人生年轮。”

新书上市之际,马伯庸接受了本报专访。

新闻晨报:《桃花源记》是传统文学中“乌托邦”的象征,但在你的新书中,桃花源也有很多麻烦甚至还经历了危机,这是否体现了您对理想社会的重新思考?您希望传达怎样的新视角?

马伯庸:原来我就很喜欢《桃花源记》的古文,而且我对桃花源一直怀着憧憬。随着阅历的增加,随着对社会的了解,我认为大家心中一定会有一个对理想国的憧憬,但是理想国远在天边,它永远不可能落实在现实中。所以说对于这种理想跟现实之间的割裂,或者说是遗憾亦或失落,我想把这种情绪也在这本书里表现出来,应该说,这本书写的其实是一个心目中的理想国和现实社会的差别。

新闻晨报:能否透露书中是如何平衡桃花源的古典意象与当代社会隐喻的?

马伯庸:我并不会刻意去把它做比较,我只是把桃花源这样一个我们心目中理想的世界,忽然给它拽到现实世界来。那么现实的规则和理想的图景之间自然就会产生一些冲突、一些矛盾,而我们观察的就是这些矛盾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新闻晨报:《桃花源没事儿》是否由具体事件或观察而触发?

马伯庸:它其实就是我身边的日常生活,琐碎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东家长西家短的纷争。因为在这篇小说中我是把视角、事件进一步地压缩,见微见微越见越微,最后我把它写成一个非常小、根本影响不到大局和这些大事件也没有关系的普通小人物,极其普通的小人物的生活。

新闻晨报:这本书的诞生是否与你近年来的心态变化相关?

马伯庸:这些年我会越来越关注微观历史中的小人物,而且你会看到《长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实际上他还是一个中层;《太白金星有点烦》里的李长庚,他的职位甚至更高一点,他算是半个高层。而这本书里的主角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一线小人物,他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需要去确确实实落实、要去推进的具体事件,所以说视角在越来越往下放。

新闻晨报:无论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还是《长安的荔枝》中的李善德,都生动地描绘了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形象,这次的玄穹是否也有现实中呼应的人物?您是如何设计这个角色的?

马伯庸:他其实是我认识的很多人的一个合集。比如说在我们小区,经常会有片警过来走访、来关心我们的生活。我跟他们的关系很好,有时候也会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辅警,包括网格员、邻居、志愿者,生活在身边的、也会关心我们生活的这些普通人。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的灵感。

新闻晨报:本书的主人公玄穹相比“前人”,有没有某种思想上的进化?对于人生的理解有怎样的突破?

马伯庸:不,我认为他是退化了。他不像其他两位,他们至少是站在某种高度上去理解自己面临的这个事,最终和自己达成一个和解。玄穹这个角色就真的是像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那样,怨天怨地,嘴一直很毒,看到各种事也很喜欢抱怨,但还是会去做。

我觉得这是最真实的、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苦归苦、难归难,抱怨归抱怨,但是生活还要推进,我们还要去完成自己份内的职责。这种抱怨同时又前进的形象才是我想在这本书里表达的。

新闻晨报:新书里对当代人的“职场松弛感”这种态度进行了怎样的反思?

马伯庸:我今天穿的这件T恤已经充分显示了我的态度,“我是自愿上班的”。其实我觉得松弛感是要有的,内卷也是要反的,但是我不认为“躺平”是一个人生必要的选项。

可以躺平,我觉得这是个人选择没有问题,但是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资格躺平,我们还要去向前,还要去做事情,还要去努力。至于怎么努力,我们要在内心找到一种自洽,这种自洽和外界的平衡怎么找?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想要谈论的内容。

所以我认为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不要轻易给自己的职场和人生设定一个定义,我觉得还是应该赋予自己一些可能性,给自己一些内求的精神支撑,这样我觉得才能够让自己过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活。

新闻晨报:“见微”系列堪称“打工人嘴替文学的天花板”,也教了大家很多职场技能。能否提炼一下你想通过这本新书,告诉打工人哪些职场和生活的新体会、新道理?

马伯庸:我觉得用“技能”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因为说实话,我在职场上虽然说当了10年上班族,但是也没修炼出多少技能。我只是观察到一些现象,把我自己对于这些现象的感悟呈现给大家。其中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有些是不适用的,但是这三本书里有一个共同的点。

不管是李善德去运荔枝也罢,抑或太白金星在忙活取经的事也罢,还是新书里面玄穹在桃花源做这种治安维持工作也罢,他们实际上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底线。大家如果看了这三本书,就会发现他们最终都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和自己内心的道德。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我们不管再累再苦,但我们内心的道德感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自己守住一个底线。

晨报记者 沈坤彧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