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条普通的人行道上,一群路人正围观水果店老板娘开榴莲。果肉爆开的瞬间,阿姨们的“哦哟”之声此起彼伏,间或还夹杂爷叔的点评:这块最大,这块最大!“买榴莲开榴莲,就像开盲盒……或欢呼,或叹息,”来自法国的博主米莲娜·马修(Mylene MATHIEU,网名“小蹦蹦吃法餐”)在自己的短视频里呈现了这寻常而美好的一刻,并用掺杂了京味的普通话感叹,“老百姓的快乐就这么简单。”
“那颗榴莲的果肉非常饱满,我说这是一颗报恩的榴莲。这个瞬间解释了我喜欢上海,喜欢中国的一部分原因。”她向我们回忆那一幕,“一群陌生人可以因为这样的小事聚在一起,迸发出一种热情,一种共享的热情。这是我在法国不可能撞上的场面,因为法国人有非常强的边界感。你不会向一个陌生人微笑,并开始聊天。”
她和自己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先生搬来上海已经一年多了,作为City Walk生活方式忠实的践行者,两人都认为上海的城市规模,尤其是中心城区更适合用脚步来丈量和探索。
五公里以内的目的地都被他们视为可以步行到达的地方,就是在这种探索中,他们发现了卖新鲜牛油果和紫菊苣的超市、买菜送小葱的菜场摊位甚至还有像打卡点般吸睛的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食堂。这个法国人甚至很懂经地总结出一条规律:有党群服务中心的地方,几乎都有个社区食堂。
这样的发现之旅,既是她的兴趣,也构成她工作的一部分。这名里昂商学院美食国际管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在上海成为了一名颇有知名度的美食测评博主。常常,因为评价过于真实,给她招致了来自商家和水军的攻击。但她决定将自己的真话测评进行到底,“如果一个人不说真话,那他说的话就是没有价值的。”
上海的法式和法国的法式不同
这就是我眼中的海派风格
米莲娜第一次来中国是十年前,她当时攻读的里昂商学院第三学期的课程被安排在上海,因为他们在这里有自己的分校。
她承认自己对于上海和周边的苏浙地区带给自己审美层面的共鸣毫无抵抗之力,三个月课程结束后,回到法国的她向家人宣布,日后一定会回中国生活。听到她的决定时,她的母亲想起了家里的那只红木柜子。
米莲娜11岁那年,她在逛一家古董家居店时看到这只柜子,用的还是那种老式的插销。柜子不便宜,卖500欧元。她为此攒了两年零花钱,终于把它搬回了家里。那时候母亲就意识到,这只柜子是她和中国最初但不会是仅有的连结。
此后她开始了自学中文的过程,“不夸张地说,我听了足有几千个小时的广播节目。一开始我啥都听不懂,但后来我的脑子和耳朵就慢慢习惯了这种口音。”她当时已经开始对包括中医、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她想,只有学会中文才能真正靠近中国文化。“不然的话,我会永远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理解中国的文化,而我不喜欢这样。”
后来,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现在的先生。先生是北京人,她的普通话因此又掺入了一些京腔。来上海前,他们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算上旅游和短居,她已经去过了中国很多地方。她认为它们各有各的特色,但必须承认在上海是最有感觉的。
“你知道作为一个法国人,我在上海看到或者感觉出来的法国元素,跟我们在法国习以为常的很不一样。也就是说,这边的法式和法国的法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我来说很有意思。这就是我眼中的海派风格,因为是很独特的视觉体验。”
单以梧桐树为例,“大家习惯把上海的梧桐称为法国梧桐,在我听来很亲切。我拍给爸爸看,说‘爸,你看这里都是法国梧桐!’爸妈都觉得很惊讶,上海居然有这么多梧桐树,而且长得这么好。他们也觉得有些惋惜,因为法国很多城市这些年来都陆续把梧桐树砍掉了,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最想推荐的中式餐厅是社区食堂
用油更少让大家吃得更健康
米莲娜的视频没有地域性的偏向,她如痴如醉地推荐一盘意大利千层面或者来自布列塔尼的可丽饼同时,也会不吝赞叹一碗上海弄堂里的小馄饨,甚至是连很多中国人自己都无法接受的螺狮粉。
对于这个美食博主而言,饮食文化不像很多其他种类的文化那样自带排外性。判断一种食物的标准只有好和坏,和它来自哪里没有必然的关系。
“一个人对于饮食文化抱有的态度,和他面对其他文化时是一样的。”她说,“当你遇到自己没接触过的事物时,你是持开放性的态度想去理解、接纳不同,还是纯粹排斥?对我来说,排斥的行为有一种控制和主宰的心态在里面。我觉得自己可以不喜欢,但是也要去探索。”
“当你在探索外面的世界时,其实你也在探索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的极限在哪儿?我们也不知道,只有去试一下才知道。而且当你探索每一样事物的时候,你会扩大自己的意识。意识就像是一盏灯在照着一个空间,当你去多试一下,多探索一下,多听、多自己体会时,你那盏灯照射的范围就会扩大。”
作为一个法国人,她最推荐的法国平价餐馆是开在武定路上的MUST,因为“性价比巨高。”
“大家想到法国美食就觉得应该是米其林大餐,但普通法国人也不会经常去米其林餐厅,我们也有很多bistro,就是比较日常的餐厅,提供很家常的菜品。这家的口味就很正宗,比如说他们的红酒炖牛肉。我以前最喜欢我爸做这道菜,吃了他们家的以后觉得一点都不比我爸的手艺差。”
她想推荐的中式餐厅是最近发现的好几家社区食堂。
“首先,如果你想多尝几样不同的菜就很方便,因为都是小份。不像去一个普通的餐厅,点上一个菜,我的天呐,就这一个菜就管饱了。在社区食堂,可以选上六七种菜色;其次,社区食堂的菜做得比较健康,比普通餐厅用的油少,所以落胃更舒服。我特别注意自己摄入的脂肪,不是为了保持身材,而是因为我身体不太能消化脂肪,吃太油容易生病。”
在社区食堂,她发挥了自己旺盛的好奇心,经过和工作人员的一番深入交流后了解到,这些食堂最初是为了照顾一些居住在附近、做饭不便的老人而出现的。大部分来这里用餐的也是老年人,所以厨师烧菜的时候会比较注意,油放得少一点。
法国没有这样的食堂,至少里昂没有。她印象里一些大公司和大学里都有针对员工和学生开办的食堂,用餐可以享受很优惠的价格。“但像这种谁都能进去吃的食堂,那是绝对没有的!”
她还发现,“很多社区食堂针对老年人都有优惠,我们没有优惠,但本身价格也不贵。”几次之后她甚至总结出一条规律,“一旦看到一个党群服务中心,我们都会去看一下有没有社区食堂,基本都有。”
“现在的党群服务中心都好漂亮,昨天我们去了普陀区长征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建得很时尚,真的跟一个旅游打卡点一样。在这些中心里,他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在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都市里,一切都讲究融合,自然也包括食物。“之前去璞丽酒店的一家餐厅,他们是做了淮扬菜和法餐的融合,我觉得绝对有意思。在我的理解里,好的融合就是一种互相衬托。”
还有一家让她吃过一次就念念不忘的餐厅在中信泰富广场里,“它是上海的本帮菜与法餐的融合,当时让我非常惊讶。因为融合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丢掉自己的身份和灵魂,但我都没想到他们会能做得那么成功。”
如果仅仅为了赚钱就说好吃
我觉得就没有意义了
但批评的时候,她也绝不留情面。
“这个是类似于快餐甜品的水平,这个颜色也稍微有一点不太正常,这是用染色剂做出来的颜色……作为一个自称巧克力蛋糕天花板的(店),完全不(应该)是这个水平……”
“这个面包店很便宜,所以看上去性价比很高。你看5个品种64块钱,但很可惜的是他们用的食材那么low(劣质),就比如说他们用香精、染色剂等等。人特别多,很火,卫生也一般。”
“口感还挺好的,但是味道0!就是一点开心果的味道都没有,而且可颂的黄油味道,有一种哈喇味儿的感觉……朋友们,这一家做得非常好看,但是呢,可以pass掉。我高高兴兴地来,但是很不开心地走!”
看到这个法国人在视频里斩钉截铁地给出这些过于真实的差评,你几乎要为她捏一把汗。更不留余地的是,她往往会在视频下方挂出店名,或者在视频画面里进行明显的露出。总之,确保观众绝对不会看完一段视频却不知道她在说的究竟是哪家店。
这种风格和很多自称点评犀利的测评博主不同,也常常为她招致商家水军的攻击。但她也因此受到普通消费者的喜爱,有人留言鼓励她“说真话千金不换”,她说这样的话对自己是最大的鼓励,也让自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果我是个观众,我会希望博主说真话,不然他们说的话就是没有价值的。”米莲娜觉得,说真话的人才可贵。“我想我做人的原则之一就是真诚,我是很真诚的人,也很欣赏别人对我真诚。所以我选择实话实说,我知道有很多商家可能会不开心,但是如果我变成像其他的博主一样,仅仅为了赚钱就说一样东西好吃,我觉得就没有意义了。”
有些商家会发她私信要求私了,但是她不接受。“有时候,我就会截屏给大家看看我是怎么回答商家的,因为我希望大家都保持真诚。”
文/晨报记者 沈坤彧 丁梦婕
图/受访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