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维多利亚港的晨曦照亮中环的摩天楼群,香江之畔的西九文化区,正以其崭新的艺术图景,悄然改写着这座国际都会的文化叙事。近日,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先生,这位在香港政商界拥有重要影响力的“老法师”(沪语,意指经验丰富的人),带着他对文化艺术的深厚热忱与独到见解,将目光投向了黄浦江畔的上海。西九文化区首次大规模“出港”,便选择了这座同样流淌着国际化血液与海派风情的城市,举办“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展演,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对话,在沪港这两座气质相近又各具风采的城市间,激荡起关于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与未来合作的层层涟漪。
文化绿洲:西九文化区的艺术匠心与品牌塑造
唐英年谈及西九文化区,常以“绿洲”为喻。香港,这座长久以来以金融、贸易等商业成就闻名于世的城市,一度被贴上“文化沙漠”的标签。如今,西九文化区如同一片精心灌溉的沃土,孕育出蓬勃的文化生机。“此地有山有水,有丰富的艺术团体与历史群像,”唐英年描绘道,“可以说,西九是‘古今中外’四个文化元素的交汇之地。”
“古”的意蕴,深植于戏曲中心。作为西九文化区的首个地标性文化艺术场地,戏曲中心不仅是粤剧、京剧等传统剧种的殿堂,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也为上海越剧、昆曲等江南雅韵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唐英年饶有兴致地提及,香港观众对这些来自内地的传统戏曲抱有超乎想象的热情,“最近上海的越剧团来演出,票卖得很火,昆曲也极受欢迎。”这份热爱,无疑是两地文化血脉相通的生动注脚。
“今”的活力,则在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唐英年以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最大的回顾展“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为例,指出该展览由西九M+团队策展,不仅在香港本地引发观展热潮,更成功巡展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及葡萄牙波尔图塞拉尔维斯现代艺术博物馆,累计吸引了约165万观众。“这个展览的知识产权属于我们,我们也因此获得可观收入。”他坦言,这正是西九探索文化产业化,将艺术影响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成功尝试。
“中”的内核,是西九文化区与生俱来的使命。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香港被赋予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重任,西九文化区无疑是承载这一使命的核心载体。唐英年认为,这意味着西九需要更主动地“走出去”,寻找具有深度合作潜力的伙伴,共同开拓文化的新领域、新模式。
“外”的视野,则彰显了西九的国际雄心。无论是引入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回顾展,吸引香港众多建筑界人士反复观摩、细致研究,还是将本土原创粤语音乐剧《大状王》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西九都致力于搭建一个中外文化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的平台。唐英年相信,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超越语言的力量,配以精良的字幕,即便是不同语系的观众,也能领略其魅力。他说道,“上海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观众们很欣赏原汁原味的演出,就像他们会去看法文版的话剧一样。”
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唐英年强调“文化产业化”的理念。他认为,文化不仅关乎人文生活,更是一个多元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组成。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有效运营与开发,如草间弥生展览的成功经验和原创音乐剧《大状王》的持续孵化,西九正努力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文化发展之路。他期待未来能与上海在策展、剧本创作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策划,共同分享成果,携手将中华文化品牌推向国际。”
沪港双城辉映:文化引擎共振,合作前景可期
此次“西九文化周”择址上海,绝非偶然。唐英年不止一次强调沪港两地的文化亲缘性:“我们都是国际城市,多年来对外开放、多元且包容。”他认为,两座城市在文化层面有太多共通之处尚待发掘,此次活动正是为了“开拓更深、更广、更多元的文化艺术”合作而来。
从备受瞩目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全球巡回展览及公共讲座,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张园贯通古今的展览“城市脉动──中国传统文化再诠释”,再到一票难求的粤语音乐剧《大状王》,此次“西九文化周”带来的项目,无不体现出西九团队的精心考量。《大状王》在上海的火爆程度甚至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加场呼声不断。这让唐英年对粤语文化在沪语区的传播更添信心。他笑言,这与香港观众追看沪语版《繁花》异曲同工,艺术的魅力足以穿透语言的隔膜。
展望沪港合作的未来,唐英年寄予厚望。他忆及20年前参与推动建立的“沪港合作会议”机制,如今两地合作已从最初的经贸、金融领域,逐渐深化拓展至更广阔的文化层面。他将沪港两地比作“喷射机的两个引擎”,一旦同时发动,必将“飞得更高、更远、更稳,飞向世界各地。”
为了让这文化双引擎持续有力地运转,唐英年建议建立更为常态化、机制化的交流平台。他热切期盼此次“西九文化周”能成为一个开端,“下一次,我希望上海的文化艺术也能‘走出去’,来到香港,我相信一定会很火爆。”除了传统的戏剧、舞蹈、展览交流,他还特别提及了餐饮文化的互动,“上海的本帮菜在香港其实很多人不懂,以为上海菜就是西餐化的改良菜。若能有更多本帮菜大师来港献艺,定能加深香港人对上海饮食文化的理解。”
面对城市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唐英年展现出豁达与睿智。他认为,沪港之间的竞争是“良性的”“优势互补的”。“就好像跑步,一个人跑得很快,但如果旁边多了一个速度相当的对手,两人都会在无形中跑得更快。”这种良性竞争,只会让两座城市都发展得更好、更多元、更精彩。人才的自由流动亦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他乐见沪港两地人才的双向奔赴,认为这“对国家总体发展,一定是好事。”
谈及香港与内地更广阔的合作腹地,唐英年则认为,无论是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是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香港都将扮演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他表示,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在商业、文化、金融、专业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强大辐射力,是香港企业拓展长三角市场的“不二之选”。同时,基于不同产业的特性与需求,香港也会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寻觅发展机遇。他特别强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深耕内地市场,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对香港企业而言是战略性的抉择,亦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
“一带一路的国家有很多都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但他们了解的机会不多。”唐英年最后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远方。他期盼,沪港这两座中国最具国际化气质的城市,能够携手并肩,在政府的推动与文化界的引领下,共同担当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为构建文化强国这一国家战略性的宏伟蓝图,贡献出独特的光与热。
晨报首席记者 吴 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