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潮涌观揽月史诗,花好月圆续航天华章。近日,世博会博物馆发布倒计时公告,“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登陆上海,并将与广大市民朋友见面。
据悉,展览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和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共同主办,从7月16日起,展览将向社会公众正式开放。记者就此前往世博会博物馆提前探访了展览。
1959年苏联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拉开了人类月球探测的序幕。开展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对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上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展了前期探索研究。在此基础上,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2003年9月,国防科工委(现国防科工局)提出2020年前月球探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建议,即:2007年完成绕月探测(一期工程),2013年前后完成月面软着陆探测与巡视勘察(二期工程),2020年前完成月面采样返回(三期工程)。200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自此,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航。
2006年2月10日,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月亮之上”被确定为月球探测工程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展览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为主线,通过珍贵的实物实证与详实的历史档案,系统讲述了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波澜壮阔的20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将千年揽月梦想化为现实的艰辛奋斗史,也是一曲举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智慧赞歌。
从“嫦娥一号”开启中国深空探测篇章,到“嫦娥五号”携月壤凯旋而归。工程研制团队一条龙攻关攻坚,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为引领,走出的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一步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为建设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注入了强劲动能,为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正在日本大阪举办的2025大阪世博会上,中国展示了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样品的零距离对比展示。探月成就的光芒在国内国际两个世博舞台同时闪耀,意义非同寻常!
探月工程20年系列巡展前期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上海世博展览馆、北京天文馆等地成功举办,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本次展览作为探月工程20年巡展的重要一站,是探月工程20年系列活动之一,为期2个月。后续还将启动探月精神宣讲等系列活动。
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
展览展期:7月16日至9月15日
展览地点:世博会博物馆
小贴士:展览为实名参观,请提前准备身份证、社保卡或随申码,刷机后即可快速通行。未成年人须由成年人陪伴入内。
晨报记者 严峻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