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版面概览

上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上海街头,一个法国游客为成功解锁共享单车而落泪




“我成功了。不是登山,不是写书。是终于‘滴’一声解锁了单车,眼眶竟有点湿。每天都看见那些蓝车,像士兵一样站着,像猫一样躺着。它们在等我,我也在等。但我们之间总隔着一道墙:App、验证码、支付失败、‘不支持此卡’。城市像在说:‘你还不属于这里。’直到今天——我骑上车了。目的地:没有;目标:往前……”

一个来自法国巴黎的普通游客,Zabulle,日前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留下一段充满诗意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在上海街头成功解锁共享单车这一平凡又特殊的经历。

今年夏天,得益于中国实施的免签政策,Zabulle和自己之前以及之后难以计数的老外们一样,人生中终于第一次来到了中国。两周时间里,他先后去了北京、西安、重庆、阳朔、桂林,最后是上海。

一路走,一路用法国人特有的浪漫风格,记录自己的发现之旅——既是发现中国,也是发现自己。而他特殊质感的文字,也引发了中国网友的热情,短时间内便收获了数万粉丝。大家纷纷在他的帖子下留言,催他尽快出书。

新闻晨报记者近日和已经回到巴黎的Zabulle聊了聊,他告诉我们,自己仍然会时不时想起“上海清晨热腾腾的豆浆香;绿灯亮起的提示音;还有那些在夜里仿佛格外闪亮的建筑,像是只有入夜后,才肯低语它们的故事……

晨报记者 沈坤彧 丁梦婕

任何准备都比不上直接被投入未知

小时候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去中国,但不是像人们通常策划度假那样作出游览某地的决定,而更像是回应一个萦绕心头多年的召唤。

在Zabulle的头脑中,中国一直是个处于想象力边界的地方——它被误解、被放大、充满神秘感。他说,这次来是想亲身体验它究竟会给自己和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

临行前,他像所有即将去某个陌生地方旅游的人那样,尝试着作各种准备。“我下载了自己不会使用的APP,学了不会发音的词,打包了错误季节的衣服。“他说,“但说实话,任何准备都比不上直接被投入未知。而我爱这种体验。”

他在长城上的烽火台之间极限行走,“差点放弃10次,险些滚下去4次,视线模糊腿快废了,于是安慰自己:‘没膝盖的生活也挺好’,但亲眼看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小时候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他在西安感受到历史在空气中流动,每一块砖都像在讲故事。而回民街让他五感如同爆炸,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在忙,手也在不停地拿东西吃。

重庆的市中心简直像异常垂直的电音派对,才走了15分钟,就经过了3个商场,400个霓虹灯。“上上下下相当于翻越了五座山,灵魂在火锅里丢了四次,在没信号的角落感受到的温暖,比巴黎满格信号还强。”

在阳朔,群山把小城包围得像一个保密的梦。渔夫穿着古装,跟鸬鹚一起滑过水面,像是记忆里的人。小孩在水边疯跑,老人坐在台阶上发呆,情侣手牵手,像怕一松手就丢了对方。他原以为打动自己的会是桂林的风景,结果最先让自己放下防备的却是这座城市的安静。“它不热情,不高调,但每一个角落都像在说:‘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待着。’”

在离开桂林的高铁上,他点了柳州站的猪肉炒饭,结果它比列车早到了3分钟,顺便还说了句:“欢迎你。”

这个法国人不禁感叹,“在中国的高铁上,什么都能点:鸭脖、豆浆、螺蛳粉、带着命运味道的奶茶。”

上海不是给你喘气的地方

是让你发光的地方

然后,在这次中国之旅的最后,这个法国人来到了上海。就像一个特意把最好的留到最后,细细品尝的孩子。

他在采访中向我们承认,“我以为上海会充满未来感——尽是利落的线条、飞驰的地铁和LED大屏。确实,这些都存在着。但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墙与墙之间的温度:人们在伞下闲聊,窄巷里飘出的麻油香,阳光洒在旧椅背上的模样。上海并非冰冷而现代——它充满生机,又难以预料。一个优雅与芜杂共舞的地方。”

在社交平台上,他这样记录自己初到上海的经历——

“我刚到,就被偷了。不是钱包,不是手机——是我的语言,我的防备,甚至是我的逻辑。我站在外滩,看着那些楼像在天上开会,突然一句法语都说不出来了。不是因为我不会,而是因为我太震撼了。桂林让我慢了下来,重庆让我累到怀疑人生。然后我到了上海——一座不允许你‘站住’的城市。刚下地铁,我就被一栋比我自信的楼训话了。她说:‘这里不是给你喘气的地方,是让你发光的地方。’”

Zabulle解释,偷走了他的语言、防备和逻辑的,是上海的速度、语言和那些意味深长的笑容,因为笑容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些他还未能理解的事情。

“但上海并非暴力地夺走这些——而是温柔地偷走了。我不知不觉就缴了械。我很庆幸自己这么做了。”

在上海期间,Zabulle的采访登上了《人民日报》,此后多家媒体联系到了他。“这更能证明上海是一个让人发光的地方,看看我——你此刻正在向我提问,而我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我没有特别的才华,也不出名,更没有攀登过珠穆朗玛峰。但在这里,不知怎的,仅仅是深刻地去感受,真诚地去书写,似乎就变成了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在他看来,上海最奇特的魔力在于:它让一些日常的行为和情绪有了一种电影感。“只要你愿意去感受,你就能发光——安静地、明亮地,以任何你想要的方式。”

在上海喝咖啡

像过去与未来的一场秘密约会

他回忆,那天当自己终于在上海的街头成功解锁一辆共享单车后,真的忍不住流泪了。

“我每天都看见那些蓝色单车,就像忠实的宠物等待被注意到。我当时想,如果能骑上一次,哪怕就一次,或许就不再觉得自己是这座城市的外人了。”

可一开始什么都来添乱,“系统报错、支付失败、我的境外卡被拒。它渐渐成了一个隐喻:那辆车成了横亘在我和这座城市之间的一堵墙。直到有一天,它突然就行了……一个绿色的勾,叮的一声。然后我就骑走了。”

“流泪当然不是因为那辆车。而是因为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到,我在一个自己感到没有理由归属的地方,找到了归属感。那是喜悦、释然和难以置信——全都化作了泪水。”他感慨,“有时完成一件小事,感觉就像推动了整个人生。解锁那辆小蓝车的经历提醒我,并非所有的成长都是轰轰烈烈的。有时候,只是一声轻柔的‘咔哒’告诉你:‘现在,你可以向前了。’那是一个独立的瞬间,一个自由的瞬间。它在说:‘你不再站在外面了。’”

这段经历也让Zabulle想起在巴黎,街上也有很多可租用的自行车。“从技术上来说,租借是方便的。但从情感上说,在巴黎,没人会因解锁一辆自行车而落泪。”

在这个法国人看来,上海和巴黎彼此之间相像而又互为反差,同样折射出鲜明对比的还有在两地风靡的咖啡文化。

“在巴黎,咖啡关乎传统。你坐在露天座上,读一本不会读完的书,假装自己身处一部电影中;而在上海,喝咖啡却像过去与未来的一场秘密约会。爵士乐在霓虹灯旁流淌,陌生人朝你微笑,仿佛你本就该在这里,仿佛他们已期待你多时。”

他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喝咖啡时的一次偶遇,在那里,他和一个陌生人聊了好几个小时。“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说了一切。”他得出结论,“并非每个陌生人,都注定永远是陌生人。”

而且,“重点也永远不在咖啡本身,”这个巴黎人强调,“而在于啜饮之间,你重新发现了自己。”

从巴黎来到“东方巴黎”,他的感受是:“这两座城市都用矛盾之美诱惑着人们,一种美与混乱并列的存在:速度与慢节奏同在,公共与私密交织。”

但上海最让他惊讶的是它的大胆,“既是视觉上的大胆,也是情感上的大胆。它无意于用‘东方’或‘西方’来界定自己,它只想成为自己。而且我敢说,上海在这点上做得相当出色。”

希望上海人多年以后

依然乐于帮助迷失街头的外国人

“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抱着自己的故事急匆匆地走。有吵架但其实很恩爱的情侣,有穿着运动服、走路像本地传说一样的爷爷,还有一群在追逐那些从未失去过的东西的孩子。我,一动不动。路人不停换,我不动。就像一个没拆封的Labubu,坐在展柜里看世界走来走去。”

——这是Zabulle坐在外滩长椅上看路人的心得;而他在上海享受美食的经历则这样被记录——

“一盆辣得刚刚好的鸡肉,红得像久违的情绪;一排烤得恰到好处的串,像反复听却永远上头的旋律;两杯淡啤酒,安静地站着,好像等我说一句‘干杯’。每一口都在和我说话,不是法语,也不是中文,而是那种大家开心时都会懂的语言——闭上眼的时候,就是翻译……”

社交平台上,记录中国和上海的老外铺天盖地,其中很多是像他一样的游客。但在他之前,鲜有人曾经用这么细腻的文字和感知去记录过。

尤其在这个时代,能用短视频呈现的,一律省去了文字。因此当中国网友们发现这个法国人的帖子时,彻底地却也毫不意外地被他散发诗意的思考和文字迷住了。

Zabulle透露,自己此前其实只是一名普通的HR。现在,他的身份则介于写作者和漫游者之间。经历了这次短暂的中国行后,他感觉自己或许还可以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但他仍然在摸索中。

他澄清,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我不写具体的诗行,而是带着诗意的视角去写作。我努力去看见那些被他人匆匆略过的瞬间,如果有什么让我胸口微微一疼,那我就把它写下来。”

Zabulle文字美学的传承来自于两名作家:诗人雅克·普莱维尔(Jacques Prévert),“因为他能在日常事物中发现诗意”;以及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因为她笔下的沉默与留白。”

他有时也喜欢一再阅读自己的笔记,“当我感到迷失时——它们会提醒我曾走过的路。”

这个法国人解释自己来中国的动机时表示,“我并非为了记录,而是为了重新感受;为了卸下自己的愤世嫉俗;为了在人行道上、在菜单里、在错误的发音中——找到诗。”

他期盼自己有一天会回来,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他想象自己再度回到上海的时候,天际线可能又会变了,“因为这座城市不断向上生长,对此我毫不怀疑。”

但他希望自己到时候还能看见一些维持不变的人和物,“我希望这座城市的人们依然会乐于帮助迷失街头的外国人;希望咖啡馆里依然播放着让人忍不住多坐一会儿的音乐;希望那些共享单车依然等待着被人骑走,就像它们第一次被骑行那样。”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