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相拥在一起的一对“鸳鸯”恐龙,看起来是偷蛋、其实是在孵蛋的恐龙模范父母嗜角窃蛋龙,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种子植物之一五穗花苏铁,这些都是上海自然博物馆“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中展出的来自内蒙古的珍稀化石。
近日,中国恐龙大展“内蒙古主题周”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通过展品展示、民俗表演、4D影片、科学讲座、线下课程等多种形式,聚焦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与草原文化风貌。未来,大展还将举办自贡周、福建周、马门溪龙专场,将有展品上新。
除了举办主题周等系列内容,记者观察发现,相比于开展时,大展增加了多媒体演示,重新调整了展品介绍牌的内容,每天还有多场人工讲解,帮助观众更好了解这些重磅展品,开展时部分观众提出的“看不懂”变成了“更好看”。
目前大展早鸟票销售已结束,当前成人票为88元/人。
增加4D影片、科学讲座、线下课程等配套活动
作为我国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内蒙古在本次恐龙大展中展出了多件具有代表性的珍稀化石。
两只恐龙长眠在一处,当人类挖掘到化石,发现同一个化石中包含两个个体,这就是刚刚于2024年正式命名的“百年鸳鸯龙”,讲述了一段被尘封百年终获学术确认的科学故事。
除此之外,王氏达斡尔龙因罕见地保留了完整的肠道结构,成为研究恐龙内部解剖的重要个案。
而体型巨大的二连巨盗龙、尾羽极为夸张的胡氏耀龙,以及保存状态出众的精美临河盗龙,则分别代表了内蒙古在窃蛋龙类、带羽恐龙和小型兽脚类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此外,像董氏中国似鸟龙等标本,为学界提供了有关恐龙群居行为和集群死亡事件的关键实证。
而被误以为“偷蛋”的嗜角窃蛋龙,经研究证实为具有明确孵蛋行为的“模范父母”,其姿态也成为公众理解恐龙育幼行为的重要线索。
另一件极具话题性的展品——单指临河爪龙,则是首个发现只有一根手指的阿瓦拉慈龙类,独特的身体结构引发了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首次系统呈现了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恐龙舞池”足迹场景化石,连同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种子植物之一——五穗花苏铁等古植物标本,共同构建起“恐龙的土地”与“恐龙的环境”之间的生态关联,进一步拓展了展览的科学深度与整体观感。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体验感,“内蒙古主题周”期间还推出了一系列丰富的配套活动。科普课程《恐龙中的小不点》通过互动讲解和游戏设计,引导儿童了解小型恐龙的结构特征、生活方式及生态策略。
主题周期间,4D影院每天都将展映一场《壮美内蒙古》,通过多感官交互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穿越”到草原时空。
除了馆内活动,还会有上海内蒙古两地的研学活动,上海青少年将前往内蒙古研学,了解科考现场的故事。
未来,除了举办自贡周、福建周等聚焦某地恐龙化石资源的主题周,还会有马门溪龙主题周,集中展示介绍全国的马门溪龙化石,届时将有望有新展品上新。
人工讲解、多媒体演示,大展更“好看”了
除了持续不断举办云南禄丰周、内蒙古主题周等活动,记者发现,中国恐龙大展展陈也在不断提升。
此前,有一些观众提出,恐龙大展很重磅,但缺乏基础科普内容,“有空前豪华的化石内容,但不少观众进去转一圈20分钟就出门了”。
记者此次走访发现,展览做了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增加了不少多媒体设置,服务设施有所改进,增加了趣味Logo提示。
大展早鸟票售票的销售已经结束,目前大展的票价为88元/人。
当天活动上还发布了“中国恐龙大展·A I小程序创意设计征集”活动,该活动面向6至18岁青少年和家长开放,鼓励青少年将展览上学到的恐龙知识用编程创意的方式,来加深对古生物知识的理解。
见习记者 唐 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