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陆锦花:我倒是没想过对自己如何定义。观众包括身边的朋友倒是经常对我有一些身份上的定义。是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年传承人;是上海评弹团的演员,也是评弹“徐丽仙丽调”传人;我经常在网络上做一点传播,也被人说陆锦花当“网红”了,经常搞跨界做新的表达,也有说我不务正业,离经叛道的。生活中性格也比较直率,比较热心,所以大家都喜欢叫我“花姐”;我也有乐队,现在也是锦花世界乐队主唱,主唱是我另一重身份;而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也是青联委员,对于上海的文化建设,包括青少年的文化活动,我也会献计献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Q 新闻晨报:让我们来聊聊舞台,这是你第一次来上海林肯爵士乐中心演出吗?
A 陆锦花:五月份我们上海评弹团去美国巡演,在美国林肯中心观摩了一场演出。这次出访给我的启发很多。回国后开始新的艺术创作,且把首场试演放在了“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舞台去过不少,大大小小的都演过,主要还是在大剧场和评弹书场,乡村也去,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表演的舞台。但是在爵士乐中心是第一次,这可能是我们“评弹”,也可能是“传统艺术”第一次走进爵士乐中心来表演。我想跳出“舒适圈”,把自己“归零”,在陌生的场地,用我的艺术表达,吸引不一样的观众。所以(在演出前)我心里也是非常期待,略带了一点点忐忑和小小的激动。因为一切“未知”。
Q 新闻晨报:评弹版《声声慢》是你的代表作,也是破圈之作,能聊一聊这个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吗?
A 陆锦花:《声声慢》是我在2020年年初改编创作的,其实这是一首民谣,当时我也没有定义为这首是“评弹”。有感而发的想表达一种“得之泰然、失之淡然”的生命态度。接纳“孤独”选择孤独,孤独其实是和自己独处。整个作品除了江南韵味淡淡小忧伤之外,更多的想表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但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的一种生命状态。经网络发布出圈了,全网流量保守估计“破亿”。许多评弹人也开始纷纷翻唱传播。央视和网友观众们把它定义为“苏州评弹”,但我也遭到了一些非议甚至网暴,说《声声慢》不是评弹,说我带偏观众,甚至出现了“打假评弹”的说法。有为我打抱不平的观众和朋友,让我去争回来。也有人总和我说:“你把《声声慢》唱火带红了评弹,你也应该去开茶馆,去把本该你挣到的钱挣回来。”但我觉得,评弹艺术已经是很小众的了,好不容易多了曝光度,茶馆生意爆火,大家能赚多一点钱。这不是很好吗?这个时候还要去和同行“窝里斗”吗?这个时候大家更应该团结,抱团取暖,趁着评弹热度高一点的时候,大家一起努力把整个行业一起带起来,评弹才有希望。大众因为我的一曲《声声慢》而爱上评弹,能去为评弹买单就足矣。至于这个谁是首唱第一人也不重要,这些年,国家对于我们这些青年非遗传承人关爱有加。我唯有继续创新创作更多好的作品,才是对“评弹老祖宗”,对“评弹行业”,对于“国家培养”最好的回馈。也对得起外婆给我取的名字陆锦花——“锦上添花”。
Q 新闻晨报:按照之前的演出说明,这是一场打破边界的音乐实验,如何看其实验性?
A 陆锦花:我没给自己设定边界,更注重于“真诚的由心而发的表达”。我和乐队的小伙伴们也经常交流对生命的感悟,大家的思考在同一个纬度。所以整个编排的话很有默契。边排边改,我们都没有“界限”,所以我们的演出取名为“无界”。
A 陆锦花:我的“花粉”们那么爱我,给予了我很大的能量和动力,他们陪伴着锦花的成长。随着自己的不断前行,艺术感悟的积累,慢慢的,他们觉得“锦花你怎么好像变了,你有自己的想法”,观众有不解,但也有非常支持我大胆往前走的。现在跨界做的很多,也吸引了很多非评弹“花粉”和年轻“花粉”,我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什么样的人”,粉丝也是知己,知己就像是一面镜子,望着他似乎照见了自己。我也期待未来能和乐队小伙伴们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作品,不为自己设限,不断打破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