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对话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当评弹演员变身乐队主唱

“花姐”陆锦花:没给自己设定边界



当评弹遇到爵士乐,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近日,评弹演员陆锦花的“无界演唱会”在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上演,这也是上海评弹演员首次在爵士乐场馆进行跨界演出。

许多人喜欢称陆锦花为“花姐”。那么,“花姐”陆锦花在爵士乐场馆举办演唱会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演出与以往有什么不同?观众们反响如何?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就此记录了这次演出的台前幕后。

“花姐”的无界演唱会:当评弹遇到爵士乐

上周末晚上,毗邻南京路步行街的美伦大楼四楼,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锦花世界乐队声声慢——无界演唱会”在此上演。

把时钟往前拨几个小时,那是当天演出的彩排时段。下午二点多,当记者赶到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时,陆锦花已经和她的乐队小伙伴在现场彩排了。舞台上,大家根据演出曲目逐一演出,并不断沟通、调整。

作为当天首批观众,和工作人员一道看演员们彩排也是蛮有意思的。记者注意到,当天演出的乐器除了陆锦花的琵琶、三弦,还有钢琴、电子乐、吉他、小号、贝斯,加入了西洋乐器和电子音乐的元素。舞台选择了小型的专业灯具,既能最大限度保护历史建筑,也能满足现代小型剧场演出的需要。

晚上7点半,演出开始,现场满座,包括二楼的座位。记者注意到,林肯爵士艺术中心的座位不是剧院式的,有些座位是卡座,有桌子,观众可以点酒、饮料和食品,边看边喝酒吃小食,好不惬意。现场还有粉丝举着“陆锦花”“花姐我爱你”这样的灯牌,看得出“花粉们”对于陆锦花的钟爱。

当晚,陆锦花演唱了《洋泾浜英语》《声声慢》《苏州河上的桥》《上海滩》等十多首曲目。融合了评弹、上海老歌、前卫摇滚、爵士、电子乐等风格。其中,作为返场曲目的《上海滩》,陆锦花用了粤语、上海话和苏州话三种方言演唱。

对于自己融合了三种方言的《上海滩》版本,陆锦花调侃道:“我的粤语是洋泾浜的,上海话是带有苏州腔的,苏州话呢倒是滴滴糯的,听听看苏州话唱《上海滩》啥个味道。”

“这是第一次在爵士乐场馆里听陆锦花老师演出。我觉得形式非常新颖,以前都是在书场剧场里喝茶听演出,这次我们居然是喝啤酒听评弹。”演出结束之后,文艺工作者李小姐告诉记者,“陆锦花老师带我们认识了新的乐器,非常的魔幻,尤其是最后一曲,它的主题居然是穿过宇宙,穿过银河来爱你(《穿越银河遇见你》),从苏州的江南小调一下子升华到了宇宙,我觉得太酷了。果然音乐是无界的,爱也是无界的。”

一位女观众告诉记者,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首曲子就是陆锦花自己创作并写给父亲和外婆的《爸爸,外婆笑了》。“因为曲子是根据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讲到了外婆的红烧肉,外婆给她买的电子琴,打开了她的音乐世界的大门,然后小花现在成长得非常好,可是亲人已经离开了。这首曲子我在听的时候,字幕刚刚出来前两句时,我就已经感动得哭了。花姐也说了她自己淋过雨,所以希望给别人撑一把伞,她在30岁之前是不敢和大家分享这段故事的,但是她现在敢在音乐中表达这一份感情,鼓励大家,时间会治愈一切。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确实治愈了我,给了我能量,花姐的爱感动到了我,这场演出非常值得。”

在陆锦花看来:“《爸爸,外婆笑了》的故事听起来有点小小的心酸,但是这真的是我成长的一段经历,这是我从小到16岁的一段记忆,7岁我的父亲离开了我。我是外婆带大的,外婆花了25元给我买了电子琴,让我从小有音乐玩具,进而今天能够走到舞台。所以在这样特殊的时刻,把这首歌送给爸爸和外婆。我想生命也是无界的,是可以跨越的,他们知道女儿、外孙囡一切都好好的,他们一定会欣慰的。”

记者在现场遇到了从澳门来上海看演出的王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是陆锦花的忠实粉丝,有意思的是,他用粤语称陆锦花为“花花”。“我是从澳门和家人一道过来的。花花在网上每一季的直播,我也看的,我也听她的歌曲,她唱的这些小调我是十分喜欢的,特别是那首《声声慢》,我也能唱两句。今天晚上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但是我也觉得不枉此行。”

对话陆锦花:谁是《声声慢》的首唱第一人不重要

Q 新闻晨报:在今天,你怎么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

A 陆锦花:我倒是没想过对自己如何定义。观众包括身边的朋友倒是经常对我有一些身份上的定义。是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年传承人;是上海评弹团的演员,也是评弹“徐丽仙丽调”传人;我经常在网络上做一点传播,也被人说陆锦花当“网红”了,经常搞跨界做新的表达,也有说我不务正业,离经叛道的。生活中性格也比较直率,比较热心,所以大家都喜欢叫我“花姐”;我也有乐队,现在也是锦花世界乐队主唱,主唱是我另一重身份;而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也是青联委员,对于上海的文化建设,包括青少年的文化活动,我也会献计献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Q 新闻晨报:让我们来聊聊舞台,这是你第一次来上海林肯爵士乐中心演出吗?

A 陆锦花:五月份我们上海评弹团去美国巡演,在美国林肯中心观摩了一场演出。这次出访给我的启发很多。回国后开始新的艺术创作,且把首场试演放在了“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舞台去过不少,大大小小的都演过,主要还是在大剧场和评弹书场,乡村也去,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表演的舞台。但是在爵士乐中心是第一次,这可能是我们“评弹”,也可能是“传统艺术”第一次走进爵士乐中心来表演。我想跳出“舒适圈”,把自己“归零”,在陌生的场地,用我的艺术表达,吸引不一样的观众。所以(在演出前)我心里也是非常期待,略带了一点点忐忑和小小的激动。因为一切“未知”。

Q 新闻晨报:评弹版《声声慢》是你的代表作,也是破圈之作,能聊一聊这个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吗?

A 陆锦花:《声声慢》是我在2020年年初改编创作的,其实这是一首民谣,当时我也没有定义为这首是“评弹”。有感而发的想表达一种“得之泰然、失之淡然”的生命态度。接纳“孤独”选择孤独,孤独其实是和自己独处。整个作品除了江南韵味淡淡小忧伤之外,更多的想表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但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的一种生命状态。经网络发布出圈了,全网流量保守估计“破亿”。许多评弹人也开始纷纷翻唱传播。央视和网友观众们把它定义为“苏州评弹”,但我也遭到了一些非议甚至网暴,说《声声慢》不是评弹,说我带偏观众,甚至出现了“打假评弹”的说法。有为我打抱不平的观众和朋友,让我去争回来。也有人总和我说:“你把《声声慢》唱火带红了评弹,你也应该去开茶馆,去把本该你挣到的钱挣回来。”但我觉得,评弹艺术已经是很小众的了,好不容易多了曝光度,茶馆生意爆火,大家能赚多一点钱。这不是很好吗?这个时候还要去和同行“窝里斗”吗?这个时候大家更应该团结,抱团取暖,趁着评弹热度高一点的时候,大家一起努力把整个行业一起带起来,评弹才有希望。大众因为我的一曲《声声慢》而爱上评弹,能去为评弹买单就足矣。至于这个谁是首唱第一人也不重要,这些年,国家对于我们这些青年非遗传承人关爱有加。我唯有继续创新创作更多好的作品,才是对“评弹老祖宗”,对“评弹行业”,对于“国家培养”最好的回馈。也对得起外婆给我取的名字陆锦花——“锦上添花”。

Q 新闻晨报:按照之前的演出说明,这是一场打破边界的音乐实验,如何看其实验性?

A 陆锦花:我没给自己设定边界,更注重于“真诚的由心而发的表达”。我和乐队的小伙伴们也经常交流对生命的感悟,大家的思考在同一个纬度。所以整个编排的话很有默契。边排边改,我们都没有“界限”,所以我们的演出取名为“无界”。

Q 新闻晨报: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相信台下很多人是你的评弹迷和乐迷,你怎么看自己与粉丝之间的关系?

A 陆锦花:我的“花粉”们那么爱我,给予了我很大的能量和动力,他们陪伴着锦花的成长。随着自己的不断前行,艺术感悟的积累,慢慢的,他们觉得“锦花你怎么好像变了,你有自己的想法”,观众有不解,但也有非常支持我大胆往前走的。现在跨界做的很多,也吸引了很多非评弹“花粉”和年轻“花粉”,我觉得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吸引什么样的人”,粉丝也是知己,知己就像是一面镜子,望着他似乎照见了自己。我也期待未来能和乐队小伙伴们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作品,不为自己设限,不断打破重塑自我。

晨报记者 严峻嵘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