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特刊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码上海AI密码

上海加速建设全球AI高地!徐汇模速空间开“分号”打造大模型生态空间的“模速范式”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7月26日在上海召开,届时全球目光将再次聚焦上海AI产业的发展。而对于AI产业的发展,生态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指出,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要走在前列、当好标杆。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如何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作为上海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承载地,上海市徐汇区以模速空间为“核爆点”,全力打造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为建设全国人工智能高地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模速空间开“分号”!新增载体亮相华鑫慧享城

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是市区联手共创产业空间的代表。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推出算力调度、公共语料、金融服务、人才服务、场景对接等全要素功能平台,依托“引育+选育+孵育”全过程招商引资和孵化服务体系,吸引百余家大模型企业入驻,初步建成涵盖上游要素层、中游模型层、下游垂类应用的闭环式产业生态。

今年6月17日,徐汇区官宣模速空间10个新增载体,模速空间(北杨)、模速空间(徐家汇)、模速空间(仪电)、模速空间(环交大)、模速空间(漕开发)、模速空间(美呈大厦)、模速空间(枫林科创)、模速空间(数字谷)、模速空间(数智汇)、模速空间(东航滨江)等模速空间“分号”首次集中亮相,引入的企业和聚焦的垂类赛道也将逐步揭开面纱。

“众创时代”曾红极一时的漕河泾开发区“科创一条街”宜州路,在AI时代迎来新使命。由上海仪电运营的模速空间新增载体亮相宜州路上的华鑫慧享城。

7月8日,模速空间(仪电)在华鑫慧享城正式揭牌。作为徐汇“1+3+X”中“三圈辐射”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的核心技术策源极,模速空间(仪电)由徐汇区政府与上海仪电联合打造、由华鑫置业承建主办,依托A I+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区建设,链接创新创业空间孵化载体,聚焦垂类模型、算力平台与场景落地协同,构建A I全链条生态。

现场发布了专享配套服务,涵盖智能算力调度、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等,全面赋能生态建设。未来,模速空间(仪电)将全力打造成为上海人工智能高地的核心引擎。

模速空间(仪电)展厅也于当天正式对外开放。展厅内集中展示了入孵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并打造机器人训练场。上海仪电也积极在“AI+”领域开展创新探索。此次展出的“气质联用仪”和“全自动滴定机器人”,均是国产“AI+仪器仪表”领域的突破性解决方案。

记者获悉,建设中的模速空间(仪电)由华鑫慧享城存量载体腾出空间并加以更新改造后入市,规模将超过1万平方米。其首期载体位于宜州路创新街区华鑫慧享城B3栋1-3层,约3000平方米,并构建“技术研发-场景落地-数据反哺”全栈生态闭环,已于7月初建成并投入运营。二期约8000平方米载体同步启动规划。

模速空间(仪电)将围绕“破解技术转化断层”“构建算力普惠生态”“培育垂类创新集群”三大核心使命,加速企业孵化,助推徐汇区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依托徐汇区和上海仪电百余个智慧城市标杆场景,持续开放技术测试场景,降低企业场景落地门槛;接入模速空间“司南评测榜”等国家级测试平台,企业可获百万级算力支持;聚焦A I应用、专业语料、具身智能、元宇宙等赛道,助力创新企业跨越从0到1、从1到N的成长鸿沟。

大模型生态空间的“模速范式”正在徐汇形成

随着模速空间效应外延,大模型生态空间的“模速范式”正在徐汇形成。一方面,聚焦西岸建设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模速空间核心区;另一方面,在漕河泾开发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徐家汇环交大地区等三大重点区域打造“模速”外延空间,做强品牌联动。

模速空间(北杨)位于华发路沿线的华泾镇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已推出2.4万平方米新建载体,今年将迎来A I和大模型企业入驻。

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另一重要赛道,上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一、二期载体约5000平方米,可容纳入孵企业近30家。

“双线并进”是上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发展理念。纵线锁定产业链上游零部件、算力算法模型数据等优质企业和下游“应用方联盟”,横线对接大院大所大企和投资机构,促进创业团队与多方跨界交叉合作。

近年来,徐汇人工智能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抢先布局具身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新赛道,围绕“AI+”生命健康、科技金融、智能制造、城市治理等板块赋能千行百业。

接下来,徐汇将通过打造具备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孵化器体系,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支持上海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政策普惠”推动模速空间效应外延,托举企业成长

“政策普惠”是徐汇推动模速空间效应外延的另一重要抓手,用服务品牌、服务机制,托举企业成长。

今年年初,“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亮相。由上海仪电负责运营的“上海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系统”,将更聚焦垂类模型赛道,借助仪电的算力和场景优势,引导入驻模速空间(仪电)的人工智能企业与华鑫园区内既有的科创企业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创新的生态。

仪电集团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以及人力资源、技术等支持资源,作为华鑫园区既有资源,可以让新入驻模速空间(仪电)的人工智能企业安心开展研究工作。

相关负责人介绍,技术上,仪电的算力资源能为大模型企业提供关键支撑,同时,合适的人工智能企业也有望融入仪电的企业生态,展开合作。

来自徐汇区的消息称,接下来,入驻徐汇各大科创载体的优质人工智能企业,都有机会获取与模速空间同等力度的政策支持。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带来“魔力”

生态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但又不是要素的简单组合。从上海科创产业生态体系的实践来看,不仅要将产业上下游企业聚集在共同的空间内,更要通过各种多元的活动和方式,让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充分交换信息、对接需求,通过融合碰撞,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模速空间正在发挥“土壤”作用——在吸引大模型企业入驻的同时,建立具有活力的A I生态,提供投融资、技术和应用等多方面的培育支持。

截至目前,模速空间已联动徐汇全区推出超十万平方米“拎包入住”孵化载体、超21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集聚超500家大模型企业,建成涵盖上游要素层、中游模型层、下游垂类应用的闭环式产业生态。累计推动50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上海全市的61%。

来到模速空间的人们,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无问芯穹、阶跃星辰、稀宇科技、商汤科技、星纪魅族、特赞科技、斑马智行,这些“北斗七星”标杆企业以及极氪等产业龙头,在这个创新生态社区组成了强劲的创新矩阵。

而在准独角兽企业无问芯穹所在的模速空间A区三楼,共有十余家A I企业比邻而居,除了聚焦基础算力层的无问芯穹,还有蜜度蜜巢、万能小in等聚焦大模型应用端的企业。

在这里,大家都是“邻居”,到茶水间接杯水,可能就能遇见供应链上游或者下游的企业,从而达成合作。

而在模速空间里,除了企业的办公室,还有大面积的会议室、静音仓、开放式的工位和沙龙区。模速空间相关负责人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两家企业的创始人到公区接咖啡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寒暄几句之后,突然迸发了一个很新的灵感,第二天就落地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这,也就是“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带来的“魔力”。

这样的产业氛围不只局限在“模速空间”内部,以模速空间大楼为起点,5分钟步行范围内还坐落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滨江大厦、阿里巴巴上海园区等多位重要“邻居”。

政府和运营方作为“店小二”,会让入驻企业便捷地对接任何所需要的资源,围绕产业生态和全产业链持续用力。

“在步行可达的距离内,用好近水楼台的先发优势,为大模型初创企业找到好资源、为垂类应用企业找到好场景。”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晶晶总结了模速空间团队的“必达”使命。

晨报记者 何雅君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