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夜饭烧啥?
在上海的夏天,问出这个问题,会为难对方很久。
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向了正在菜场买菜的人。
而在那些回答中,除了有上海的时令菜单,也隐藏着食物之外的情感。
老罗
工作日下午的北盛菜市场,老罗在选购晚饭的食材。
“买茭白,用来炒肉丝,再炒个虾仁,加点青椒,还有烧块排骨。”
这是他今天第二次来菜场了,之所以返场,是因为“漏掉了。孙子突然讲想吃炒虾仁,那么我想炒得清淡点,就来买杏鲍菇。”
尽管今天目标明确,但更多的时候,买菜是桩伤脑筋的事情。“不是讲菜没有,菜很多,是不知道怎么下手。要吃厌掉的,任何东西都是。”
对老罗来说,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家里小囡:
“主要把他打发好。我是都可以的,小人不行的,不称心就不吃,不吃就外卖。”
“没办法,现在社会结构就是这样子,阿拉是走过来的人,无所谓了,用在小的身上不‘肉麻’(心疼的意思)。”
老罗在烧菜时会专门考虑到孙子,就像他今天打算在炒虾仁里加杏鲍菇,帮孙子达成每日蔬菜指标。
妻子和老罗不太一样,喜欢买菜,二人平常是一个买菜一个拎菜。“这么热的天,拎着重来兮,不舒服的。我讲侬买好,我来接侬就可以了。我买菜快,伊买菜要细挑,那么伊慢慢兜,买好了打电话给我,我再来拎回去。”
这样的相处模式是几十年相互扶持照顾中形成的。夫妻二人是69届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就去了大西北参与三线建设,一直到妻子退休、儿子来上海读大学后才回来。
“这个就是老夫妻一道走过来,互相照顾是正常的。人要有感恩心,伊以前一直照顾我,我上班辛苦,伊全给我弄好,我回来吃现成的。”
老黄
小菜场里的爷叔浓度很高,没走多久又碰到了一位。
老黄(化名)手里拿了个m ax版的塑料袋,里面装着的,是个小塑料袋。
“今天吃米苋、冬瓜,还买了一点虾。”
老黄和子女一起住,这天家里冰箱还有红烧肉存货,可以少烧一点。
不过之所以还是买了很多菜,是因为“天气热么,买一次烧个两天,要不然天天跑出来也不行,太热。”
沈先生
沈先生身着背心,看上去像是健身人士,他选择了豇豆和西兰花:“西兰花炒炒,豇豆么炒肉片,等下再买点肉去。”
沈先生属于边兜边想派,活动范围一直延伸到旁边的菜场和店铺。
买菜烧饭对沈先生来说同样头疼,尤其是到了夏天,不知道怎么“换换花头”,又吃不进什么东西。
面对夏天的吃饭难题,沈先生选择“混”过去。“冰箱里看看有什么东西,捞出来混混伊,一顿也就有了呀。”
冷面在这时成为了救兵,原因无他,“啥便当烧啥物事”。
人到中年,口味逐渐清淡,主要考虑的还是家里小人。“伊主要是味道,伊不要啥营养的,实际上阿拉觉得萝卜青菜最好了。”
而回到沈先生的小时候,他也有心中的“白月光”。“小辰光的番茄,阿拉就生吃的,要么糖拌拌它”。
“现在的物事怎么讲法呢,都是那种高科技。有选择的就买有选择的物事,没选择么我也没办法,只有少吃点。”
谢阿姨
谢阿姨家里五口人,同样,小辈口味占据着每日菜单的中心。
“像阿拉屋里五个人,阿拉孙子要吃啥?阿拉儿媳要吃啥?阿拉儿子要吃啥?我倒是这么胖了,吃啥都随便的。就是要考虑到两个小的,伊拉上班也不容易,回来要给伊拉烧点吃吃。”
前一天家里五个人全勤,所以小菜很是丰富。“像我昨天买了很多菜。荤菜白斩鸡,阿拉儿子要吃的,伊要买熟的,我讲不要,我要自家烧。白切肚子,烧烧伊。然后再弄点素的,油焖茄子,再是糖醋豇豆、番茄炒蛋,昨天有一桌子菜。”
今天儿媳带着孙子回娘家,只有儿子回来吃,于是谢阿姨午觉睡醒后加急买菜,晚上烧干锅虾鸡翅给儿子。
而如果家里只有老两口,会吃得很简单,到了天热时候更是如此,剩菜混一混,冷面拌一拌,大家的“糊弄学”修得相当一致。
不过总的来说,谢阿姨在烧菜这一块还算是得心应手。谢阿姨45岁退休,之后便一直在家帮忙打理家务,二十年下来早已练就熟练功。
她也喜欢动脑筋。“侬闷在家里不一定能够学得着物事。所以我属于开放型的,我欢喜外头跑,欢喜看,手机上面看到了,我马上就把它记下来,哪能烧哪能烧。”这一天要做的干锅虾烧鸡翅就是谢阿姨从网上学来的。
但谢阿姨不喜欢网上买菜,“网上没看到物事,我好像不大相信。像这种都老摊头嘞,都认得了,交关年数了。”
不管吃的是什么,在谢阿姨看来,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着还是大家和睦最好。毕竟伊拉上班回来就要待在一道的,如果不开心,门一开好像气氛不一样的。吃啥实际上都无所谓的,最主要一个人的心情很重要,那么大家待在家里坐着吃么,空调开着,牛皮吹吹,老开心的。”
陈先生
同样是当天下午段限定出现在菜场的,还有陈先生。陈先生公休,到医院帮老人配药之后,正好到菜场买点菜回家。
和谢阿姨不一样,陈先生平时更喜欢网上买菜。“毕竟它送到家里会方便很多,比如说我下班到家了,诶,菜也正好到了。而且它质量有保证,还有很多品牌可以选择,所以菜场就来得少。”
但他时不时还是会来菜场,主要目标是熟菜。遇到他时,他刚刚买好鸭脖,其他的还要“再犹豫一下”。
陈先生认为,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去买。“花了时间来逛,就尽量买到自己和家人想要吃的菜。”现在的小菜选择很多,家里人胃口不一样,因此犹豫一下两下,对陈先生来讲是家常便饭。
但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应季节而食。“天热嘛,上海人其实最重要就是吃糟货”。
买现成熟菜的好处也在这里显现了出来。“侬糟不可能就糟一两只鸡脚爪,还会做点毛豆、做点鸡胗、做点带鱼、做点蹄膀啊啥的,物事要买老多,横一个竖一个,吃到后面他们就不要吃了,我觉得还是买熟菜回来相对来讲比较方便。”
天热,方便就成了首要因素。陈先生今天还在网上买了生菜,并向我们推荐了两种做法:“一个是可以做色拉,拌一拌,甚至生吃也可以。阿拉小朋友还老欢喜拿生菜包着饭,再加点菜吃。主要还是方便,怎么方便怎么来。”
而气温变冷以后,陈先生家里就会烧汤暖身。腌笃鲜、砂锅、各种羹类,一天的疲劳就融化在一口暖汤当中。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发现了,是的,继承了上一辈上海男人的品质,陈先生现在成为了家里买汏烧的那一位。
王阿姨
在菜场兜着兜着,我们意外发现了一个“不合时令”的东西——芝麻核桃粉。
虽然是冬令进补的“头牌”,但在王阿姨(化名)家,芝麻核桃粉是常驻嘉宾。早上泡在牛奶里,再配个点心当早饭,一家三口一个月不到就能吃掉两斤。
不过对于其他菜,王阿姨还是很讲究时令的。“像拌沙拉的这种生菜,里面摆点海蜇皮、海苔,天热,就这种凉拌菜便当点。还有譬如讲这种鸡脚爪、鸭脚爪,糟糟它也可以。”
和陈先生不同,王阿姨更喜欢自己做糟卤。“便当来兮的,焯酥放里面糟就可以了。都自家弄,一般性外卖我勿大买的。”
王阿姨家今天吃:“盐水鹅买好了,素菜,弄只汤,家里昨天鳝丝炒茭白还有的。”
老顾
无独有偶,在大沽路菜场,我们遇见了老顾,他也同样全年打卡芝麻核桃。原因一样、吃法一样,两人隔空接洽成功。
老顾每天早上都会过来买菜,好处是,可以中午一记头烧掉一天的菜。“今天买了点生菜炒炒它,买点牛肉,买点土豆,做土豆烧牛肉,还有番茄炒蛋。”
老顾的夏日菜单和大家有点不一样。他不喜欢吃冷面,喜欢汤面,还喜欢在天热的时候买老母鸡烧汤,“补补伊”。
如此注意进补,是因为老顾原来还是一个会撸铁健身的爷叔,“增加点蛋白质嘛”。
老肖
我们在旁边的蔬菜摊遇到了老肖,一问,老肖就像报菜名一样说出了一大串。“都是蔬菜啦,冬瓜、黄瓜、豆腐干,我还要买虾嘞,还要买鱼,买鱿鱼咯。”
并且自报家门,“因为我是厨师,我就欢喜烧。”
老肖其实是机械出身的家庭大厨。家里就老肖和妻子两个人,但每天的菜量一点不少,“阿拉是饭桶啦,饭桶就是欢喜吃的。我要吃一定要拣最好的吃,那么哪天眼睛一闭,不叫冤枉了,没白活对吧?”
退休以后,老肖就围着自己的几个爱好转。一众爱好当中,最喜欢的就是做饭。
“我读大学时候,就会有几个同学一道,欢喜到我这里来聚,觉着(我烧的)好吃的。原来跟着一家亲戚,伊会烧,我会待旁边做做下手。那么学会了以后,我觉着自己烧烧也蛮便当,就一直自己烧嘛,好白相。”
老肖买汏烧乐在其中。“因为我欢喜,就不觉得吃力了。我不欢喜,你叫我买菜咯,汏只碗就觉着烦了。”
老肖今天烧油爆虾、炒鱿鱼和番茄黄瓜,但袋子里还有一个不搭界的土豆。“我回去要练练刀工。土豆切片,一块5公分,18毫米见方的,要切成20片。”
而既然是大厨,对食材的要求自然也不会落下。河虾要活,带鱼要厚,“要讲究,价钱贵点不要紧,但东西一定要好。”
老颜
小小的菜场里卧虎藏龙,告别了家庭大厨,转身又遇见了自己开饭店的老颜。
老颜的饭店就开在旁边的辅德里公园,做台州菜,笑称自家饭店是“新荣记平替”。
跟着老颜,我们见到了世面:“这大的鲳鱼,我给你看,很漂亮。”
“这个现在这里130(一斤),这两条鲳鱼400块钱。”
陈先生
陈先生带着女儿来买菜,“买的鸡毛菜,买点鳝丝炒炒茭白,鸡毛菜么烧蛋汤,再买只鸡翅炸给伊吃。”
对买菜这件事,陈先生属于守旧又纳新。妻子这天在网上买了点菜,同时他也依旧喜欢到菜场兜兜看看。
结婚以后,陈先生就一直到这个菜场买菜,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
他熟悉这家菜场,更熟悉扎根在菜场里的那几张面孔。“熟了嘛,有辰光大家过来看看,是勿啦?”
“有时候么过来兜兜,有空就带她(女儿)兜兜。让小人也习惯习惯。”
晨报记者 顾 筝 实习生 何怡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