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于排片压力不得不推后一周上映,到一周后票房一路上扬,《戏台》的逆跌背后,是一大批中老年观众对陈佩斯的热忱支持。仅从个体观察出发,我身边就有至少三个平时不太进电影院的长辈发来问询:陈佩斯的电影看了吗?还是应该买张票的。
起初被这样问起,我只是感慨《戏台》在短视频平台宣发策略足够下沉,功不可没。无论是陈佩斯现场与观众交流,还是朱时茂等亲朋好友到场支持的画面,当那些熟悉的面孔共同出现,一代人的喜剧记忆随之被唤醒。
然而结合《戏台》那种略显老派却极其执着的表达,突然间似乎又懂得,对很多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而言,支持陈佩斯,就像是支持自己昔日的理想——戏外,那份理想或许早已不再,但心底总有一个声音,期待台上仍有人摇旗呐喊,不可变,不能变。
换句话说,陈佩斯也是这样一个被大众寄托想象的人。当年《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的鲜活,扛得住岁月磨洗,才气名副其实;戏外,人人熟知他因版权纷争告别春晚、全身心投入话剧表演的跌宕人生。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位昔日的“喜剧之王”身上,都有太多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业务精湛、自尊骄傲,曾经认死理,如今达观通透……由这样一个人去讲一个“戏比天大”的故事,观众感受到的是人戏合一,浑然天成;即便电影里有落后的女性意识,情节高潮部分又是逻辑混乱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亦无伤大雅,更无损那份为戏而生的精气神。
如果说老年人是在《戏台》里找过去,年轻人大概是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当下:混乱无序的工作状态、永远没有道理可言的要求,以及咬着牙不得不强行顶住的痛苦无奈。鸡飞狗跳的职场上,多的是轮番易主的顶头上司、随时变脸的甲方客户,而小人物苦苦坚持的原因不过是“为了活命”。所以,夹缝里的打工人大概很难代入“我抽烟喝酒私生活混乱但我可以为艺术而死”的金啸天,却总能被委曲求全的侯班主所打动:别看他跪得利索,心里的苦又有几人能解。
从这个角度上说,《戏台》的成功几乎是一种必然。舞台上是一位国民艺术家半生凝练的、人戏合一的自我表达,纵使老派却始终有力,用笑的方式写出了生活的荒诞滑稽,讲出了普通人如何在割裂中继续忍耐、前行。而台下的老老少少们,从那些荒谬里照见了自我,且笑且悲。
媒体人 曾索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