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特刊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近距离感受学术大咖的魅力

大师书房“向大师致敬”七天七讲


想近距离感受学术大咖的魅力?2025上海书展期间,上海新华传媒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将在上海书城,联合推出大师书房“向大师致敬”七天七讲,致敬徐森玉、朱东润、王蘧常、熊佛西、胡焕庸、冯契、陈从周(按生年为序)等七位大师。不仅有他们的著作展,自8月13日起至8月19日,每天19:00-20:30,更有家属、弟子及研究学者直播开讲,分享独家故事!现场听不过瘾?还有播客、短视频同步追更。

一、致敬朱东润先生:我们和古人的距离

时间:8月13日19:00丨地点:上海书城七楼

嘉宾: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宝藏教授”骆玉明老师即将空降上海书城,带来超有料的主题讲座——“致敬朱东润先生:我们和古人的距离”。这可不是枯燥的历史课,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邀约,骆玉明带你用新视角“围观”古人的世界。

朱东润先生(1896-1988)是复旦中文系的“顶流”前辈!身份多重: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教育界泰斗,书法也超绝!同时又是“海归”学霸,早年曾留学英国,妥妥的学贯中西。他的《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杜甫叙论》史料严谨,文笔却像小说一样生动,堪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山祖师爷”。

二、致敬徐森玉先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时间:8月14日19:00丨地点:上海书城七楼

嘉宾:柳向春

谁说搞文物鉴定不酷?本周四(8月14日)晚7点,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柳向春老师带咱穿越回民国,揭秘一位隐藏大佬——徐森玉先生。这位可是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却转身成了文物界的“定海神针”。战火中他拼死抢回国宝《伯远帖》《中秋帖》,新中国成立后更一手筹建上海博物馆,堪称“行走的文物雷达”。

柳向春将用一手档案+独家故事,解密徐老如何从风流才子变身国宝守护神,带你感受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顶级审美哲学。

三、致敬熊佛西先生:学艺与做人

时间:8月15日19:00丨地点:上海书城七楼

嘉宾:魏淑娴 顾振辉

重磅解锁戏剧界“祖师爷”熊佛西的热血人生。上戏元老魏淑娴老师搭档学者顾振辉老师,将带你认识一位超级“斜杠”大佬——熊佛西先生。这位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学霸却跑回祖国,在战火中带着学生用扁担挑着道具搞“沉浸式戏剧下乡”。他创办的上海戏剧学院,至今仍是明星摇篮。一起感受熊老“演戏先做人”的硬核艺术观!

四、致敬王蘧常先生:学术与艺术的魅力

时间:8月16日19:00丨地点:上海书城七楼

嘉宾:吴晓明 王运天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蘧常研究会会长吴晓明,联手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会书学部主任王运天,双“王”合璧,带你深度解锁王蘧常先生的学术与艺术的魅力。

王蘧常先生(1900-1989),江湖人称“蘧草”,是复旦史上闪闪发光的“六边形战士”!中国哲学史大家,师从国学大师唐文治,在复旦执教50余年,是学界公认的宝藏级教授。先生独创的“蘧草”书体,把章草写出青铜器铭文的神秘古意,字字如“天书”,日本书坛尊他为“当代王羲之”。《诸子学派要诠》《秦史》等学术巨著,书法作品更是博物馆级收藏。

五、致敬胡焕庸先生:经世致用

时间:8月17日19:00丨地点:上海书城七楼

嘉宾:胡企中 丁金宏

胡焕庸先生之子胡企中先生携珍贵家史亲临,华东师大教授、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丁金宏学术加持!双视角看胡焕庸先生如何用地理学“改变世界”。

胡焕庸先生(1901-1998),中国人口地理学“开山祖师爷”。他是手握“预言水晶球”的学术大神,1935年手绘“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一刀切开中国人口分布密码——96%VS 4%,83年过去依然准确,这条线现在还是国家规划的“黄金参考线”!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玩转人口、经济、地图学。抗战时带学生手绘战区地图支援前线。同时,他也是华师大“顶梁柱”,筹建华东师大地理系,是师生心中“行走的教科书+接地气的学术偶像”。

六、致敬陈从周先生:园林就是诗情画意

时间:8月18日19:00丨地点:上海书城七楼

嘉宾:李振宇 鲁晨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两位重量级教授——李振宇与鲁晨海,将领我们深情回望并致敬一位传奇人物——陈从周先生。

陈从周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同济教授,更是被尊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的大学者、大艺术家!他一生痴迷园林,妙手修复了无数如网师园、豫园这样的珍贵古园,更以其如椽巨笔写下了《说园》等传世之作。他精辟地指出“园境即诗境,画意即园情”,将园林艺术与诗词书画融为一体,玩味出中国文化的极致美学。

七、致敬冯契先生:让心灵自由思考

时间:8月19日19:00丨地点:上海书城七楼

嘉宾:陈卫平 晋荣东

冯契先生是华东师大的哲学泰斗!他倾力构建的“智慧说”哲学体系,尤其强调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保持心灵的自由与独立,鼓励大家勇敢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晚年更以惊人毅力完成了巨著“智慧说三篇”,这份对思考的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令人动容。

陈卫平和晋荣东教授作为冯契先生学术思想的传承者和研究者,将带领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精神世界,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当下,依然守护那份“心灵自由思考”的力量。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