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成长的调色盘。当少年们握住龙杆,在汗水中让长龙“活”起来,非遗的火种便在掌心传递;当他们蹲下身,在夜色里观察西瓜虫蜷成小球、听蟋蟀唱和,自然的密码正悄悄解锁。这便是暑假的模样——在体验中收获,在感知中成长,每一笔都为童年、少年添上明亮色彩。
我做“小英雄”
晨报小记者 杨逸坤(上海市民办尚外外国语小学 三年级)
“从后,到前,用力举!对,很好!棒极了……”今天,我和晨报小伙伴一起去采访“海派龙王”陆大杰老师,还体验了刺激的舞龙。
见到陆爷爷后,我仔细打量了一下陆爷爷。他头发整齐,腰板笔直,声音洪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果然是一代大师!要知道爷爷现在已经70多岁了。
在参观龙狮会馆时,陆爷爷自豪地告诉我们,他带领的三林舞龙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队伍,获得了80多枚金牌呢。
激动人心的体验环节来了。爷爷和张教练一起抬出一条颜色鲜艳的七节龙,我们分小组学习舞龙。轮到我们这组啦,我伸出手去举龙杆,却发现好似千斤重,根本举不动。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善解人意的爷爷看出了我的窘态,走到我的身后,和我一起举起龙杆,从后到前,舞动起来。七节长龙在我们手里活起来了,我也是手握巨龙的“小英雄”啦!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热爱,我也要像爷爷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坚持不懈。
人间龙影
晨报小记者 卢子渊(上海市文来中学 八年级)
“龙灯终于舞起来了!”少年们兴奋地欢呼着。
这场与龙灯的约定,原是从一片烟雨里开始的。
几个月前,我来到浦东三林,正逢烟雨朦胧之际,站在古镇的木桥上,飞鸟掠溪,水珠滴入河塘,清波荡漾。檐角雨珠坠进石缸,“叮咚”惊起三两只锦鲤。远处传来祠堂鼓点作响,惊飞了屋檐下的鸟雀……
初见时,那条长龙蜷缩在祠堂角落,像睡着了的巨兽。带我们练习的是一位老爷爷,他约莫六七十,但他的脊背挺得笔直,讲解时,嗓门洪亮:“舞龙讲究‘活’,龙要像在云里游,不是硬邦邦地甩。”
他让我们双手抓起龙杆,与肩同宽,举高,从后往前,左右反复。我负责的是龙身中段,龙杆不算粗,可时间久了,举在手里似有千斤重。前面的同学一加速,我手里的杆就不听使唤,要么跟不上,要么直直撞上去。这龙也跟着像是扭麻花。
第一天练完,胳膊酸得抬不起来。第二天,雨丝斜斜地飘着,我在祠堂门口磨蹭,听见里面传来“咚咚”的鼓点。推开门便愣住了,老爷爷带着早到的人在练步伐。他握着龙头,脚步快得像是生了影,龙头在他手里竟像是真要飞起来。这哪里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分明比我这个十三四岁的娃娃还要强。
休息时,他用长满茧的手抹了把汗:“舞龙,是中华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舞龙是累是辛苦,但我们心里骄傲——这龙是舞给百姓看的,舞给世界看的。”
我顿时心头一热。是啊!千百年来,无数双手接过龙杆,才让这龙一直游走于人间。我也要让这龙舞起来!
我继续投入练习,手臂酸了,就想想老爷爷那长满茧的手;撞到脑袋了,就紧盯着前面同学的脚步调整节奏。
反复练习,重复训练,这龙在我们手里好像真的活了过来!长龙在院子里盘旋,金鳞反射着日光,红绒穗子在空中划出弧线,龙头高昂时,真像有龙影从地面升起。
我举着龙杆随着节奏起落,忽然想起,小时候老家村口的舞龙灯。大人们举着龙灯,绕着村口的那棵大树绕圈圈,当时只觉得热闹好看,现在才懂得,这龙灯,是村民们对好日子的期盼,这期盼,是日日辛苦劳作的精神力量。
离开时,我望着渐暗的天色,龙影仿佛还在眼前游动。这场与龙灯的约会,我学会的远不止几个动作,更是接过了点什么——就像是千百年来,有无数双手接过龙杆,让这龙影,在人间,一直游下去!
我想,龙影早已游入了我的心里。
七节龙,七人舞,跳起“中国舞”
晨报小记者 徐梦哲(上海市浦东新区白玉兰小学 四年级)
舞七节龙可是一项大工程,舞好七节龙可真是一项技术活!这天,说是要下大暴雨,可是又不下了。我们正好可以跟随“海派龙王”陆老师学舞龙。
只听“龙王”一声令下:“你去拿龙尾,你去拿第三节……”6位同学和1位“龙王”的徒弟分别就位后,陆老师开始仔细地教我们如何让长龙跳起舞来。
刚拿起龙杆时,我便惊呆了。我觉得此时此刻,我正举着一棵沉重的小树,手臂不停地颤抖。我心想:好重呀!别提舞龙了,我连举龙都不太行。我正暗自抱怨,只听“龙王”发布了第一条指令:“来!拿稳了,我们一起从后向前画大圈。小心,别砸到自己了!”我手中的龙尾像喝醉了似的,左摇右摆。只听“笃”的一声,这条龙开启了“自动摆尾模式”,尾巴晃晃悠悠地落在了我头上。虽然不疼,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哎呦”一声。
陆老师走过来,扶住我的手,从后往前、从左到右,慢慢地绕着圈。我觉得这条左右摇摆的大尾巴瞬间听话了。龙身绕着大圈仿佛在云层中不停翻滚着。龙头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似乎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同学们顾不上杆子重不重,会不会砸到头上,伸直手臂、不断努力。不久后,这条巨龙跳起了美丽的“中国舞”。龙头在最上方,身体盘旋着,尾巴翘向天空,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它的传奇——希望让更多人体会坚持不懈的匠心精神,齐心协力,一起跳起属于自己的“中国舞”。
夏夜观虫记
晨报小记者 陈昱闻(浦东新区浦明师范附属小学 五年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人类的生活规律。那昆虫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为了躲避天敌的捕食,大多数昆虫到了晚上才开始活动和觅食。暑假的一个傍晚,我来到世纪公园,跟随生姜老师夜观昆虫。
最先让我们找到的是西瓜虫。夏天雨后的傍晚,是它们大部队在外活动的时光。草丛边,水泥街沿上,随处可见。只听小伙伴们叫声此起彼伏,“老师,这里!”“生姜,快来看!”我凑近用头灯一照,只见它们的身上披了一件深灰色大衣,上面还有着细细的纹路,泛着一些珠光色。当我们用手指触碰时,西瓜虫会立刻将身子卷成一个小球球,十分可爱。
太阳将要收起最后的余晖,远近的蝉鸣却不休不止。抬头往大树上找,并没发现它们的踪迹。再仔细观察,树干上有个知了壳。生姜老师告诉我们,那叫“蝉蜕”,是蝉从幼虫羽化为成虫时褪去的外壳。这就是成语“金蝉脱壳”的由来呢。蝉不停地鸣叫是为了求偶,所以鸣叫的是公蝉。蝉鸣的声音也有不同,发出长音“知——”的是黑蚱蝉,而一声声“知了知了”叫着夏天的则是蒙古寒蝉。
观虫小队继续一路寻觅。不一会,生姜老师从树叶丛中抓到了一只天牛,中文正式名叫密点白条天牛。只见它身体上有很多斑点和白色的斑纹,头部伸出两根长长的触须,与名字非常相符。它的嘴巴像个大钳子,咬合力很强。老师将一根小树枝放进它的嘴里,这只天牛没两口就把小树枝“咔嚓”咬成了两半,果然厉害!
一个多小时的丛林探秘,我们发现了很多昆虫:绿刺蛾、金龟子、纺织娘、蜈蚣、螽斯等。它们个个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
虽然我们觉得这些昆虫都很新奇,但其实它们就身处在我们身边的大自然中,与我们朝夕相伴,和睦共处。只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你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各种神奇的事物,收获无尽的乐趣和知识!
黑暗中的奇妙世界
晨报小记者 宋昊远(马桥复旦万科实验中学 七年级)
当夜幕降临,世纪公园褪去了白天的喧嚣。我怀揣着好奇与期待,踏入了这片黑暗中的自然世界。
在石砖边上,我看见了几只西瓜虫。当它们受到惊吓时,会把自己蜷缩起来,十分可爱。一旁的生姜老师问道:“有一种很像西瓜虫的虫子,它们是亲戚,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生姜老师见大家侧头思考,停顿了几秒后,便公布了答案,它们是鼠妇。
顺着生姜老师手电筒的光,我们又在树上看到了一个刚刚织好的网,蜘蛛正趴在网中间休息。既然蜘蛛在网中央休息,它是如何感知到猎物落在网上的呢?它又是怎么不让自己被粘在网上的呢?它为什么要趴在网中间休息呢?
生姜老师开始逐一讲解。原来,蜘蛛的腿上布满了许多细小的刚毛。这些不起眼的刚毛,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防止自己被粘住外,当猎物不小心触碰到蛛丝时,蜘蛛就能通过这些刚毛迅速察觉,并判断出猎物的位置。蜘蛛趴在网中央休息,也是因为当猎物被网粘住后,中央距离任何位置都较近,方便迅速爬过去,用毒牙注入毒液。蜘蛛的毒液中含有多种复杂的成分,这些成分可以破坏猎物的神经系统和细胞结构。一旦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就能迅速干扰猎物的神经系统传递信号,使猎物失去行动能力,最终达到麻痹和杀死猎物的目的。
我们继续借着夜色前行,走着走着,在一片茂密的草丛中,发现了好几只蟋蟀。它们身体是黑褐色的,触角细长又灵活。我停下脚步静静地观察它的一举一动,它时而跳起,时而停下,似乎在倾听周围的动静。不一会儿,蟋蟀发出了独特的鸣叫声,声音清脆悦耳,在寂静的夜晚格外清晰。
生姜老师告诉我们,蟋蟀的行为是为了躲避天敌,或者是在寻找合适的伴侣。雄性蟋蟀鸣叫主要是为了吸引雌性,同时也是为了宣示自己的领地。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一点点细微的声响都能引起它们的警觉。
时间就这样在提问、解答中缓缓流逝,不知不觉已到活动尾声。生姜老师从他的“百宝袋”里拿出了超级炫酷的天牛,而且还是活的!我们见识了它咬断小枝条的厉害,发出一阵惊叹。
我们更惊叹夜晚大自然的奇妙,它充满神秘和奇迹。
探秘昆虫
晨报小记者 骆聿宸(上海市万里城实验学校 三年级)
今天,妈妈和我说要去捉昆虫。我一听,开心又激动,连忙把工具拿出来,迫不及待地想立刻出发。
等到捉昆虫时已经是夜晚了,因为大多数昆虫夜晚才出来活动,容易被发现。一开始,我们抓到了一些西瓜虫、螽斯等放在收集盒里进行观察。后来,我还发现了一只体型宽大的狼蛛。我对它产生了好奇,开始了研究。它产卵是用蛛丝把卵包起来,然后把卵囊抱住,最后静静等待小狼蛛宝宝出生。
第二个让我想研究的,是西瓜虫和鼠妇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我从老师那找到了答案:西瓜虫是黑色而且可以卷起来,而鼠妇是灰色的且不能卷起来。
第三个想研究的,是独角仙和锹甲有什么不同。我从百度上找到了答案:它们的科目不同,还有从名字可知独角仙的雄性有一个长长的犄角,而锹甲的雄性没有角,只有两个大“长牙”。
这个晚上,虽然我们在世纪公园没走多远,可是看到了各种不同的昆虫,收获了很多知识。这个夜晚真美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