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的内部绿地、浦东新区图书馆的绿地、复旦经世书局几乎废弃的停车场……这些曾经“隐藏”在单位内部的绿地或场所经改造升级后向市民开放了。市绿化部门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开放单位附属绿地162个,改造成口袋公园47个。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如何“挖潜”有限的土地来建绿?将单位附属绿地打开,与市民共享,是一个极好的举措。
2020年,本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开启。2022年,市规资局、市发改委、市绿化市容局等7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个又一个曾经只有本单位职工可以逛的花园绿地,经改造后向市民开放。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雷士德花园”就是新增的开放绿地之一。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坐落于静安区北京西路上,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历史建筑雷士德医学院。这次改造不仅拆除了围墙,与市政人行道融合设计,还将雷士德医学院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从铺装、小品,到水景、座椅、植物配置尽显细节。这片绿地开放后,与去年开放的辞书出版社附属绿地以及静安雕塑公园串联成线,市民沿着北京西路散步,有了更多花园可以逛。
复旦大学经世书局内部一块区域焕然一新为花园,今年也向市民开放了。经世书局位于杨浦区国顺路上,此次附属绿地改造升级,将几乎废弃的停车场进行功能转变,改造成以阳光草坪、特色树阵为主题的共享绿地。整体色调以复旦红、复旦白、大学绿为主,以中央草坪为中心,打通空间隔阂,为场地赋能创造了更多元的活动空间。整个街区也重焕新生,书卷气裹挟着自然气息,到处生机勃勃。
此外,黄浦区中山南路沿街的金外滩国际广场附属绿地,以“橙黄交响曲”为改造设计理念,通过银杏、乌桕、朴树等橙黄色观叶植物,打造了一个“浮光花园”,还增设了以便民服务为主旨的市民驿站,搭配各种独具特色的休闲座椅与廊架,成为周边市民一处可休憩、可活动的绿色空间。
而浦东图书馆、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浦东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浦东城市规划和公共艺术中心以及旁边的锦绣文化公园,通过拆除铁艺围栏等措施,实现了“四馆一园”全面贯通,无界融合,让单位附属绿地从“一个单位开放”走向“片区式开放”。
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介绍,全国首项关于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的地方性标准——《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设技术标准》已发布,将于11月1日起实施。《标准》明确了单位附属绿地怎么样算开放、有什么要求、开放后这个绿地是否还能由业主单位支配和使用等问题。
文/晨报记者 郁文艳
图/市绿化管理指导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