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脱口秀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永不退潮的“潮一代”


如果从我的角度,给千百惠加一个群体标签,或者代际称呼的话,我能想到的是“潮一代”。不是以年龄、风格、唱片工业的位置来划分,而是以一档节目来划分。

1989年秋天,中央电视台突然以专题节目的方式,连续播出了两期由台湾老牌歌手赵晓君制作兼主持的节目,《潮——来自台湾的歌声》。黄莺的《雪在烧》、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逍遥游》、姜育恒的《再回首》《驿动的心》、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天天想你》、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以及千百惠的《想你的时候》集体亮相。

节目的形式非常简单,赵晓君以主持人的身份出镜,串起十首MTV,其演唱者则多半是飞碟、点将唱片旗下的歌手。有几位歌手,比如因为《星星知我心》爆红的吴静娴,则在串场的时候,接受了赵晓君的采访,介绍了自己的近况。节目播出后,轰动全国,赵晓君迅速制作了后续的两期节目,同样是在央视播出,在这两期节目里,潘美辰和《我想有个家》、庾澄庆的《让我一次爱个够》也出现了。这是流行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集体亮相,从那以后,与台湾香港有关的一切,不再是地下文化。

要知道,在《来自台湾的歌声》播出之前,与港台有关的一切,都是以潜流、亚文化的方式出现,邓丽君、凤飞飞、龙飘飘、高胜美、千百惠的专辑已经陆续引进,但上不得台面,罗大佑和齐秦也在传唱,但只限于小范围内的先锋青年,普通人听到的台湾香港歌,是经过张蔷、张蝶、周峰、朱晓琳、李玲玉、任静、段品章翻唱的。《来自台湾的歌声》在中央台的播出,是一种官方认证。紧接着,琼瑶、三毛和席慕蓉,以文学领域里的流量明星的形式出现,从此,六零后到八零后这几代人的青春陪伴者里,有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

这一切的起点,是《潮——来自台湾的歌声》,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在这个系列节目中出现的歌手,当做一个群体来看待,并且给他们一个名字,“潮一代”,这个名字既是给他们的,也是给所有被这些歌手影响的一代青年的。当然,这个命名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台湾的流行文化,经历了“民歌运动”“乡土文学”,培育出了一大批歌手和音乐人,在一九八零年代中期,又完成了唱片业的工业化转型,也终于酿成了八十年代末的大爆发。所以,这一批歌手,年龄相仿,文化属性和文化形象接近,他们的幕后团队其实也是同一批人,完全可以加上一个统一的标签。

千百惠也是“潮一代”中的重要成员。她生于1963年,从小喜欢唱歌,在当年的报道里,还有“为了练唱把嗓子唱出血”的字句,颇有“杜鹃啼血”的意味,后来,她也像很多当时的流行歌手一样,进入民歌西餐厅演唱,也是在那里被刘家昌发现,在八零年代中期出了专辑,专辑中收录了《想你的时候》和《走过咖啡屋》,她也一举成名。之所以使用千百惠这样一个艺名,是因为她觉得自己领受过很多人的恩惠,要用这样一个名字,来铭记这种恩惠。一年后,她还来过内地,和几位歌手合唱了迎接龙年的那首歌《今又龙年》。但真正让她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记忆的,还是《潮——来自台湾的歌声》。

后来,她演出、出专辑,演电影和电视剧,在九零年代搬到北京,后来因为工作,和音乐人高大林认识,结婚、生孩子,又离婚,最后几年,她移居成都,在那里度过最无忧无虑的几年。并且在社交媒体上亮出自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证,强调自己是“中国台湾高山族的千百惠”。波澜不惊的生活,浸满世俗烟火,那一定非常快乐。

在她去世前,她还接了一场演出,这场拼盘演出,于8月23日在山西举行,参加演出的,有高胜美、张洪量、伍思凯、潘美辰、姜育恒、辛晓琪,其中有好几位,都曾在《来自台湾的歌声》中露面,即便没有在这个节目里出现过的,也可以算是宽泛意义上的“潮一代”。

“潮一代”的歌手,各有各的人生,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已经沉寂,有的还活跃在舞台上,却已经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因潮而来,也随潮而退,但他们留下的记忆,他们给那些夏夜带来的悸动,给几代人青春赋予的诗意,大概永不退潮。

作家 韩松落

新闻晨报

 

内 容 版 权 归 新 闻 报 社 所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