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随着旗忠网球中心2号馆(改建)及室外17号场地(新建)项目正式取得竣工备案证,这片承载上海网球二十年年荣耀的场地,宣告完成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功能焕新。此次升级标志着上海在打造国际顶级体育赛事场馆集群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为2025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筑牢硬件根基。
二十年场馆迎“焕新刚需”
大师赛驱动升级加速度
作为2005年建成投用的上海标志性体育场馆,旗忠网球中心曾见证无数网球名将的巅峰对决,承载着上海网球运动的发展记忆。然而,历经二十年运营,原有设施逐渐显现“适应性短板”:2号馆作为赛事重要配套场馆,缺乏可调节的遮蔽设施,遇到雨天或高温天气时,赛事进程易受影响;室外训练场地数量与功能配置,也难以满足当下ATP大师赛对运动员训练保障、赛事多场地分流运营的高标准需求。
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作为ATP巡回赛中的顶级赛事之一,每年吸引全球超百名顶尖选手参赛,赛事期间每日需同时开展多场比赛及训练活动,对场馆的全天候运营能力、多场地协同效率提出极高要求。随着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赛事规模、参赛选手规格和观众体验需求都在不断提升,场馆硬件必须跟上国际顶级赛事的发展节奏。而此次改造精准破解场馆功能与赛事需求间的“供需差”,为赛事成功举办提供核心支撑。国际案例引路:全球顶级网球场馆的“升级逻辑”
从全球范围来看,顶级网球赛事场馆的迭代升级,早已成为提升赛事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澳大利亚墨尔本公园网球中心——澳网的举办地,秉承“把体验放在首位”的理念,曾在2019年对罗德·拉沃尔球场进行了耗资2.25亿美元的重建,如今的澳网是唯一拥有三座顶棚球场的大满贯,避免了天气因素的过多干扰,极大保障了赛事顺利进行。
英国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举办场馆温布尔登网球场,1号球场于2009年新增可伸缩屋顶,在19号球场附近扩建公共设施,不仅保留了传统草坪球场的赛事体验,更让赛事得以突破天气限制;美国网球公开赛举办地纽约阿瑟·阿什球场则在2016年同样加装了可伸缩屋顶,解决了露天场馆的天气影响问题,也让观众观赛体验更趋沉浸。
这些国际案例的共同逻辑,均围绕“赛事需求导向”展开——通过硬件升级实现“全天候运营”“多场景适配”“体验感提升”三大核心目标。而此次旗忠网球中心的改造,正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上海本土赛事特点,打造符合网球运动发展需求的现代化场馆体系。
从3月27日取得施工许可正式开工,到9月18日完成竣工验收,短短半年时间,旗忠网球中心改造项目实现高效推进,背后是系统化的管理与技术创新。
据悉,自项目启动以来,久事体育建设公司始终以高效协作和专业管理为核心,全力推进工程进展。在前期筹划阶段,与赛事公司及旗忠分公司多次协同优化场馆设计方案,坚持以功能为导向,紧密结合赛事运营、安全管理和后期维护等实际需求,逐步确定了整体设计方向。
在施工过程中,比如针对钢结构施工等关键环节,项目组组织多方进行技术论证,最终形成“信息化构件加工+精准胎架拼装+系统化重型吊装”等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焕新启程:
二十年是里程碑也是新的起点
此次旗忠网球中心升级改造,并非简单的设施翻新,而是围绕“赛事保障、运动员体验、观众互动”三大维度构建系统化升级目标。
2号馆实施了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焕新,加装可开启屋盖、翻新看台及外立面,打造出契合当代赛事需求的全天候现代化室内场馆。
同时,新建的17号室外场地及其附属设施,配备可容纳1200人以上的看台和完整的照明、扩声、功能用房与机电系统,显著提升了整体赛事运营能力,优化了运动员训练环境,并为现场观众带来更沉浸的互动体验。
改造升级后不仅能满足观众的观赛需求,更近距离感受网球运动的魅力,提升观赛的便捷性与体验感,也有效分流中央场馆压力,提升整体赛事运营效率,并为运动员创造更适宜的训练与比赛环境。
改造升级后的旗忠网球中心不仅是“赛事举办地”,也是连接运动员、球迷与网球文化的纽带,推动上海网球赛事从“顶级举办”向“品质引领”跨越。
二十年年是一个里程碑,也是再出发的新起点。焕新升级的旗忠网球中心将以更卓越的设施、更优质的服务,迎全球网球名将与球迷的到来,共同见证一场极具魅力的网球盛会。旗忠网球中心的升级,也将进一步提升上海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的能力,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晨报记者 陆乙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