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座城市而言,“最具幸福感”的口碑,是人民的褒奖。
2024年年底,新华社所属《瞭望东方周刊》揭晓“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区)”调查推选结果,闵行获得“2024最具幸福感城区(直辖市辖区)”殊荣。这是继2023年之后,闵行再次蝉联该项荣誉。
幸福是什么?
对于来自安徽的姑娘、沪闵医院的社工顾文宣而言,入驻位于河东小区内的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都市里的万家灯火,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盏,“在闵行安居,是一种幸福”。
对于诞生在大零号湾的上海章节零一信息科技公司创始人齐照祥而言,公司首款产品“先见AI”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脱颖而出,一举获得“Future Tech”展区最高荣誉,这份对初创公司的褒奖和认可,也让他颇有感慨:“有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良好的创业氛围加持,在闵行干事创业,是一种幸福”。
对于闵行博物馆志愿讲解团队“卷心菜”成员大花而言,在街角的咖啡馆点一杯拿铁,在闵行文化公园散步,在闵行博物馆看一场高水准的展览,生活的小确幸无处不在。“在闵行享受适宜的生活,是一种幸福”。
都市万家灯火里,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
“这里环境优美,配套完善,骑车上班只要六七分钟。”作为河东小区“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首批入住者,在沪闵医院工作的顾文宣对这个新家非常满意。新装修的房间简约温馨,空调、洗衣机、冰箱等一应俱全,真正实现拎包入住。
同样感到幸福的还有外卖小哥徐星星,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公寓,和室友聚餐是他最放松的瞬间。“配套设施很齐全,以前很难想象能用这么实惠的价格住上这样好的房子!”他说道。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2023年,闵行区在马桥华润有巢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中,打造了全区首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提供440张床位,精准服务于建筑、环卫、医护等一线工作者,并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2024年,闵行区将“新家”建设列为区政府头号实事工程,截至当年9月底,全区共筹措供应“新家”床位超5000张,累计供应总量近6000张,筹措数与供应数均位列全市第一。
这些“新家”各具特色。例如,江川路街道的河东小区项目,通过改造升级,为黄浦江边的医护人员提供“一张床”,为老龄化社区注入了活力。而位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虹尚·安雅居项目,则为企业白领和新人才提供高品质宜居空间,其中专设的“新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主要服务于新虹桥医学中心的青年医护。该项目还配备了会客区、健身房、共享厨房等丰富的公共空间,满足住户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根据规划,2025至2027年,闵行计划新增筹措“新家”床位不少于10000张,持续点亮更多城市奋斗者的梦想。
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区,创新创业者的乐土
从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孵化器,到高校科技成果“三个月落地”的“闵行速度”,“大零号湾”以其独特的“热带雨林”式生态,正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引擎之一。
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大零号湾”承载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这里创新资源富集,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顶尖高校,集聚了40余家国家级科研平台、近500家各级研发机构,以及占全市总量约四分之一的15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为营造良好的科创生态,“大零号湾”积极构建了300亿元规模的基金联盟,预计未来3至5年内将突破1000亿元,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能,目标是打造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
上海章节零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今年初成立于“大零号湾”的这家公司,首款产品“先见AI”依托全面的产业数据与AI分析能力,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商业决策支持。创始人齐照祥坦言,吸引他们落户的正是这里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和良好的创业氛围。他感动于园区团队高标准、高效率的服务,“在我们‘从零到一’的阶段,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能够心无旁骛地专心研发。”
在“大零号湾”,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如今已汇聚了4000多家“硬科技”企业。数据显示,湾区内估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12家,其中超10亿元的30家,另有上市企业10家、“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宁德时代、歌尔股份等30多家龙头企业在此设立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的科创企业正在此拔节生长。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企业总部纷至沓来
南有“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北有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这“一南一北”两大区域,是闵行服务国家战略、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载体。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依托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双向辐射的腹地优势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流量优势,正加快打造成为双向开放的国际门户枢纽。总部经济的高度集聚,是其“国际门户”功能的重要标识。
韩国CJ集团的持续加码便是一个缩影。起初,集团仅在此设立办事处,但有感于“大虹桥”的区位优势和发展速度,于2023年6月将其影业板块——希杰希界维(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CGV)迁入南虹桥,使其成为入驻的第1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随后,CJ集团又将其美妆板块的运营及总部公司相继迁入。
数据显示,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区域,经上海市商务委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19家。近年来,随着霍夫曼工具贸易等全球企业的迁入,区域总部经济的能级进一步提升。
落户南虹桥不仅是跨国公司的选择,也成为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优选项。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将其全球研发中心设于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有成熟的生产基地,浙江有成本优势,但上海大虹桥的国际化基因和产业生态是无可替代的。”夜幕下,其研发中心灯火通明,科研人员正为下一代抗肿瘤药物而努力。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万千家庭的共同愿景。作为教育大区、强区,闵行区拥有幼儿园150所、中小学145所。通过推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闵行有效整合了区域教育资源,扩大了优质教育供给。同时,闵行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高校的合作,举办了28所大学附属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基础教育生态圈,让更多学生能进入“家门口的好学校”。
2024年,上海交大首家十二年一贯制附属学校在马桥镇开办,华东师大附属闵行虹桥学校及幼儿园也正式揭牌,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容。凭借在教育数字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效,闵行区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和市级荣誉,并于2025年3月成功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闵行区通过实施“4610”战略和建设“一南一北”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不断深化改革,让健康服务更有温度。
2024年,上海大力推进三级医院号源下沉社区。闵行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落实,截至当年8月底,各社区通过分级诊疗平台预约的号源超过7万人次,位居全市第一。目前,闵行已成为全市首个真正实现签约居民“上转下转”闭环健康管理的区域,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全面打通,构建了“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家住莘庄的86岁施阿婆对此深有体会。她因急性胆囊炎在区中心医院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仍需巩固治疗。通过无缝衔接的转诊机制,她当天就从区中心医院出院,1小时内便被莘庄社区医院收治入院,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区卫健委主任杭文权介绍,闵行的做法旨在实现上转“给得足、转得准”,下转“放得下、接得住”,有效破解了“下转难”问题。
面对老龄化趋势,闵行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在社区层面,闵行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构建了“1+2+3”社区服务场景。即在1个服务圈内,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枢纽,与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点形成2个层级供给,提供覆盖周边、身边、床边的“3边”服务。
为关爱认知障碍老人,闵行自2019年起在所有街镇推进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形成了从科普、筛查到干预、支持的全流程闭环服务,总体评价居全市前列。去年10月,闵行还在全市率先发布老年人社会监护服务“椿萱计划”,推动老年监护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发展,全力守护“夕阳红”。
晨报记者 徐斌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