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报记者 刘志飞
近期,银行业掀起了一股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的热潮。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发布公告,调整了对个人长期不动户的认定标准,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这一行动不仅是对监管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银行在风险防控、资源配置与合规经营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银行行动:
认定标准调整,清理范围扩大
自10月以来,多家银行陆续发布公告,宣布将进一步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其中,兴业银行的调整尤为引人注目。该行将个人长期不动户的认定标准从此前的账户余额100元(含)以下下调至10元(含)以下,同时将无相关签约关系且账户未发生任何非结息交易的个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期限从连续180天(含)以上延长至365天(含)以上。这一调整意味着,更多长期未使用的账户将被纳入清理范围。
除了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也采取了类似措施。该行将对符合相关标准的个人结算账户采取限制出账交易的管控措施,并在重新识别客户身份后为其恢复账户功能。此外,凤台农村商业银行、葫芦岛银行、湖北枝江农商银行等多家地方商业银行也纷纷发文提示,将进一步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银行对个人长期不动户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在账户未发生交易的期限方面,银行的认定标准从1年到3年不等;在卡内金额方面,银行的认定标准则从10元以内至100元以内不等。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银行在风险偏好、客户结构、系统能力等方面的不同。
深层动因:
堵截违法犯罪,释放金融资源
银行清理个人长期不动户的行动,绝非简单的账户管理优化。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行动是监管要求,更是防范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行为的重要一环。长期不动户,通常是指一定时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内仍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这些账户因长期无人监管,极易成为金融犯罪的载体。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长期不动户存在资金被挪用、个人信息泄露、被用于违法交易等多重隐患。一旦信息泄露,这些账户极易被不法分子用于洗钱、电信诈骗等活动。此前,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存在不少倒卖银行卡的现象,这些银行卡最终大多被用作电信诈骗或洗钱走账的工具。
除了防范违法犯罪,清理长期不动户还有助于释放金融资源。在个人账户分类管理政策出台前,开户限制宽松,积累了大量睡眠卡。这些账户即便余额不足10元,仍需占用银行服务器存储、系统维护等资源。清理这些账户可以直接释放宝贵的金融基础设施资源,提高银行运营效率。
持卡人应对:
可到银行网点恢复账户功能
对于长期不用的银行卡账户被冻结后是否还能使用的问题,多家银行人士给出了明确答复:持卡人可前往网点办理恢复账户功能的业务,在账户功能恢复后,卡内的资金也可取出。
以中国银行新疆分行为例,该行发布公告表示,账户持有人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以及银行卡前往该行任一网点重新识别身份,就账户使用合理性进行登记,该行将恢复客户的账户功能。同时,该行还提醒客户注意保护相关信息,防止信息泄露给客户造成资金损失。
兴业银行也给出了类似的解决方案。该行指出,如果客户的账户属于认定范围但仍需使用的,客户需在该行管控之前任意办理一笔存取现、消费或转账业务,避免账户被限制使用造成麻烦。若客户的账户已被限制使用,客户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银行卡(折),至该行网点进行客户身份核实,或通过手机银行重新激活使用。
于持卡人而言,及时关注银行公告,了解个人账户状态,并根据需要办理恢复账户功能或销户处理,是保护个人资金安全、合理存放资金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银行在账户管理方面的措施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持卡人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